正文 第10章 爭渡(1 / 2)

陳寧翻開手中的《爭渡曲》。

修道也有幾重境界,名曰入識,問路,堪行,登天,沙門等五個境界,這是《爭渡曲》開篇的說法。

五個境界,之所以不同,乃是有本質上的區別。修行不是登樓,一層一層總有一定的距離,而如讀書,識字讀書考試登第一般,需要天賦,悟性,名師,等等必要的條件。

而《爭渡曲》,名字就取自古人對科考的一句評價:“十萬寒窗一朝開,三百名士爭渡來。”這句詩本就是形容科考的殘酷,同時也可以說明修道界的無情。

先說修道者的第一個境界,入識,說起來的話非常簡單,就是感受一下天地間的元氣,讓元氣進入你的識海,然後從識海而下,在全身進行周轉,就像血液一般。元氣的第一步作用,就是洗滌肉體,清除肉體的雜質,讓肉體進行升華。

肉體沒了雜質,最大的好處就是延長壽命,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延長的壽命也是十到三五十年不等。

不過相應的,入識了,依舊是個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

但修道入門的門檻之高,就在於此。入識這一關,一百個普通人裏未必有一個人能過,一般來說,都是一千個普通人裏有三五個可以入識的人。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說修道猶如讀書,讀書人由於識字,讀得各種書籍,腦袋比較靈活,識海比之普通人更容易感受到天地的元氣。

但盡管如此,也不過和讀書一樣,十個讀書的有一個考上秀才,而入識,就是這個秀才。

但即使有了入識的條件,能否獲得修煉的法訣,又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修道界的資源珍貴,各大修道聖地每年選收的弟子少之又少,單單入識又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對修道界來說,毫無競爭和吸引力。所以修道門派選徒,往往十分的注重天賦,選擇每一個徒弟都是十分的慎重,之後投入在弟子身上的資源,放在世俗之中,足以比得上讀書世家培養一個進士。

第二個境界,名曰問路,入識之後,天地元氣在身體之中形成回路循環,洗滌身體,待的身體雜質去除幹淨,人的身體之中,所謂的丹田處會天然的開辟出一個空間,容納識海所吸收的天地元氣,儲存其中,形成法力。所以丹田處所開辟空間,可以名曰法海。

此法海的存在,說是實物,也非實物,有雞蛋大小,但如果打開初入識修道者的身體,去看他的丹田位置,卻並無這樣一個法海存在。這是為何?乃是因為天地元氣虛無縹緲,儲存元氣的,乃是一種意念。這意念並非修道者的意念,而是天地的意念,天地元氣以法海為寄托,存在於人類的身體之內。

有了法海,就等於人類有了生命,有了眼睛嘴巴腿腳,然後要長大,就要尋找一種長大的方法。

此曰:“道。”

但“道”不可言,故曰之“問路。”

比之讀書,就像識字之後,是選擇讀盡天下書,做一個知識淵博但無心科?考的隱士,還是一心考試,做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應試達人,皆在於選擇。

讀書的大道就是讀書,修道的路子修道,前者求功名利祿,求自在豁達,後者求自然力量,求長生不死。

不管求什麼,皆在於選擇。

故“問路”在某些修道者眼中,又可稱之為“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