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又開發出一種叫“人造環礁”的波力發電裝置,直徑達75米,好像一個巨大的油煎環餅,隻有頂部露出水麵。海浪衝擊環礁邊沿,並從中央噴口噴出,衝擊中間的渦輪機工作,發出電來。一個裝置的發電量為10萬千瓦。
自20世紀初期以來,人類就鍥而不舍地探求發掘波浪能的方法。到20世紀末,科學家們已卓有成效地研製出各種各樣的波力發電裝置。英國、美國、法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已經開始利用波能發電,節省了大量能源。中國也在積極研製波力發電裝置,並已投入試驗。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而言,光是大陸沿海就至少有12億千瓦的海浪能量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
科學家們預計,21世紀初,波力發電裝置進一步改善以後,將大量投入使用。到21世紀中葉,波浪將與石油、煤、風、潮汐等能源一樣為人類服務。它不僅能讓航標燈發光,而且能將光明送到地球的多個角落,照亮人類的生活。
11.諾曼底上空的電子戰
1944年6月6日,英美聯軍在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底發動了一場舉世聞名的登陸大戰役。這一大戰役是英美聯軍著名的“霸王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奪取集團軍群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發展對西歐的進攻,配合蘇德戰場最後擊敗納粹德國創造有利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希特勒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困獸猶鬥的地步。德軍為了作最後的垂死掙紮,在諾曼底半島的海岸線上構築了“大西洋壁壘”的防線,妄圖倚仗海峽天險抵擋預料中的英美聯軍的登陸。防線中設置的雷達如蜘蛛網密集,以便密切偵察、監視英美聯軍的飛機、軍艦的活動。這些雷達,在戰役開始的前一個多月,便遭到英美聯軍的飛機和火箭猛烈襲擊,摧毀了其中的80%。
“兵不厭詐”。為了不讓敵人知道登陸的確切地點,英美聯軍於戰役開始的前夕,也就是6月5日,在多佛爾海峽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電子幹擾佯攻。那天的傍晚,在夜色掩護下,英美聯軍出動大量艦艇,艇上裝載有角反射器,並拖著塗有鋁粉的亮晶晶大氣球,上空還用飛機拋撒了許多銀灰色的金屬箔條。角反射器有很強的反射電波能力,使德軍雷達觀察員誤認為是大型軍艦;上空拋撒的金屬箔條,則造成有大批飛機掩護登陸的假象。另外,還在附近海岸空投人體模型模擬空降傘兵部隊,又用一小批裝有幹擾機和投放金屬箔條的飛機,模擬成飛向德國軍隊駐地的大規模轟炸機群。幹擾時間長達3~4小時,成功地欺騙了德軍的“眼睛”,使德軍誤認為英美聯軍出動了大量艦船和大批飛機,正向布倫方向攻來,趕忙調動許多艦船、飛機和防禦部隊進駐布倫地區,以防禦英美聯軍從布倫登陸。
“調虎離山計”成功了。正當德軍全神貫注設置新防線的時候,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了。6月6日淩晨1時,一場暴風雨剛剛過去,英美聯軍借助有利的氣象條件,突然發起攻擊。首先派出20架幹擾飛機打頭陣,幹擾德軍雷達的“視力”,使得殘存的雷達變成“瞎子”、發揮不了作用。隨後出動了一支強大的部隊,向諾曼底半島發動了真正閃電式的進攻。德軍做夢也沒有想到,英美聯軍會從英吉利海峽搶渡,直到在諾曼底海灘發現蜂擁登陸的聯軍主力部隊時,才如夢初醒。然而大勢已去,追悔莫及。英美聯軍沒有遭到任何強有力的抵抗,順利取得了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勝利。
電子戰,在諾曼底“霸王行動”戰役中大顯身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使聯軍的傷亡減少到最小程度,而德軍損失慘重,僅聯軍俘獲的德軍就超過4萬人。
在現代化戰爭中,這種敵對雙方使用電子設備和器材進行幹擾和反幹擾的鬥爭,就叫“電子對抗”,對於這一新名詞,有人幹脆把它稱為“電子戰”。
確實,電子戰不像槍戰炮戰,它沒有用電子去消滅殺傷敵人,或者摧毀敵方陣地,而是偵察對方電子裝備的性能和位置,幹擾和破壞這些係統的正常工作,降低對方電子設備的效能,使雷達變成“瞎子”、無線電通信變成“聾子”,製導兵器(如導彈)失去控製,同時又保證自己的電子裝備免受偵察、幹擾和壓製,使效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無形的戰爭”。
電子戰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目前,應用較多的是雷達對抗和無線電通信對抗,它們分別是軍隊指揮聯絡和武器操縱控製不可缺少的“耳目”和“神經中樞”。在現代電子戰中,誰壓倒了對方的雷達係統和無線電通信係統,誰就在更大程度上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上麵所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曼底登陸戰役故事,就是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