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講到“血紅蛋白的特性,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區別”時,教師讓學生觀察一塊凝固的血塊,問學生:“血塊裏麵的顏色與表麵的顏色是否相同?為什麼?”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隨之,將血塊切開,演示血塊裏麵的顏色(呈暗紅色)和表麵的顏色(呈鮮紅色),再引導:“血塊裏麵和外麵所處的環境有什麼不同?”學生從事實中受到啟發就可把氧和血液的顏色聯係起來,再討論其成因,推論出這是由血紅蛋白的特性所決定的,並理解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及區別。這樣整堂課中,隨著知識點的轉移,通過教師的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通過閱讀、觀察、分析,推理再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始終處於興奮、積極的狀態,結果重點變得深刻,難點變得易懂,教學效果比原來的大有提高。
然而,在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使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教育的一個目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師在自然教學中要注意從具體的事實出發,引導學生去認識學科的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養學生歸納、綜合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以自然科學知識為載體,精心組織材料,使學生熟練掌握如何查閱資料,綜合運用圖表等信息進行歸納、比較,抓住關鍵,通過邏輯、推理、自主地得出正確結論,為培養發展性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注重課堂探究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
科學教學應當是開放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僅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課外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麵,活化知識,使學生掌握了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學生、校內外的實際情況開展各類課外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使探究教學更加完善。例:據所學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回家做一些生活小實驗:
(1)用pH試劑測定家庭中的食鹽水、肥皂水、茶水、食醋的pH值,測定土壤的pH值。
(2)讓學生回家指導家長合理施肥、澆花、移栽植物等。
(3)除去熱水瓶的水垢。
(4)熟悉家庭電路,換接保險絲等。也可以組織部分對自然特別感興趣的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選擇研究性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這樣學生在完成家庭小實驗、研究課題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失敗與成功,領略了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可將學生的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聯係應用,提高了他們對生活奧秘的探究興趣,為培養將來進行科學研究的創新人才打下基礎。
總之,探究是一種多側麵,多形式的活動。初中自然的探究教學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地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其主體性,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一個個問題,翻越一個個知識高峰,達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的,使教學質量有效地得以提高。同時探究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為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