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科學興趣培養指導4(2 / 3)

科學最大的特點是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尋求對世界的解釋,用實證的方法尋求對世界的認識。實驗是科學學科課堂中最重要、最常規的一種教學方法。凡在自然環境中不易或不便於觀察的現象,都可以利用實驗來完成。實驗能使小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然界中發生的現象,使他們看清這些自然現象之間的聯係和因果關係,使小學生也能發現科學規律,是學生親曆科學過程的一個不可替代的環節。

當然,這裏的科學實驗是指學生力所能及的、帶有遊戲色彩的實驗。而那些較複雜和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實驗,可以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做,有的甚至隻能是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教師必須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提出觀察、實驗的方法,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實驗活動,鍛煉學生,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勇於探究未知的科學興趣。如《擺的研究》一課旨在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數量的分析,揭示擺的秘密,培養學生的定量觀察能力。課前學生們已經觀察過擺鍾的擺與自己的擺,他們會聯想到擺的快慢可能會與擺錘的輕重、擺繩的長短等因素有關係。

課上老師讓學生先觀察實驗袋內有哪些材料:棉繩,剪刀,五個螺絲墊圈,鐵架,秒表以及研究擺錘重量、擺繩長度的記錄表等。讓學生想辦法做實驗來證明?雖然這是學生再次涉及對比實驗,但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客觀、準確,關鍵因素還必須強調:在實驗中隻能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要完全相同。

當學生在製定探究方案時,老師走到他們中間,仔細傾聽,引導小組成員間互相補充,並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在弄明白應該搜集哪些數據,應該怎樣實驗後,學生很快進入研究狀態。通過實驗學生搜集了大量的數據,還進行了比較,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同學們通過分析數據很快達成共識:擺的快慢和擺繩的長短有關和擺的輕重無關。

這個實驗結果出乎有些同學的預料之外,老師抓住機會及時引導,再次讓學生實驗、思考,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在科學探究中要講求真憑實據,用證據說話。對事實的尊重,對觀察的依賴,對結論的謹慎,對錯誤的勇於修正,這些不是靠說教講給學生,他們就可以內化的,而必須是在學生親曆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讓學生感悟,才能成為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

最後老師還引導學生用新獲得的探究方法,嚐試更多的活動。老師出示兩個擺繩相同但是擺錘不一樣長的擺,請同學們預測它們的擺動快慢會怎樣?這樣給了學生一個反複實驗的過程,同時也是驗證探究結果的過程,又是一個鍛煉學生觀察、實踐、思維能力的機會,起到了激勵學生課後繼續研究擺的濃厚興趣。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興趣

小學科學課標指出:“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盡可能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為今天的教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高質量的科學信息,為教師提供了更多樣、更先進的教學手段,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但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不是為用而用,它代替不了學生的親自體驗,不能用它取代學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動,否則不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我們要以教材為中心,充分運用包括網絡在內的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服務於學生的科學學習。

現代教育家斯賓塞強調: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都帶有樂趣。如在教學《動物的繁殖活動》接近尾聲時,老師可介紹當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相信同學們對多利羊的誕生以及有關克隆方麵的知識會很感興趣。如何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有關克隆的新知識、新信息,老師運用直觀的無性繁殖的Flash課件和多利羊誕生的Flash課件的演示,既能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麵幫助學生了解多利羊的出生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又節省了時間。

好奇和驚訝的態度是提高科學興趣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拓展延伸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培養他們對生命的珍愛。關於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學生也有自己的觀點,隨機播放一段著名科學家對克隆技術的評論錄像,讓學生能夠辯證的看待問題,認識到任何技術要利用它積極的一麵為人類服務,有效控製它的消極麵,人類就將不斷進步。

其實我們的學生隨時都在動腦筋想問題,很想知道自然界中的很多奧秘,如果我們能沿著學生提出的問題,去發展教材,會給我們的科學課找到很豐富的課程資源,他們會感受到極大的樂趣。如錄像、動畫、投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使科學教學具有更高的效率。尤其是某些事物和現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如登月活動,月地運行等現象或隻能借助顯微鏡或望遠鏡才能觀察到的現象,或如植物的生長、野生動物的生活等日常生活中不易見到的事物和現象,借助電視、電影的幫助,可以清楚的呈現在小學生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