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是蘇東坡的一首詩,寫的是佛。所謂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詩小,意境卻不小,反映出中國古代知識精英的一種文化胸襟和精神建構。

對佛(釋迦牟尼)和他所創立的佛教,我們可以疏離,可以批評,卻無法漠視其影響。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指出:“這一件工作(指佛教研究),不管多麼艱巨,是遲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遲要好,否則我們就無法寫什麼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再細分起來,更無法寫中國繪畫史、中國語言史、中國音韻學史、中國建築史、中國音樂史、中國舞蹈史,等等。”(1986年第10期《史知識》)應該說,這樣的論斷並非聳人聽聞,它是有充分的事實作根據的。

無論對釋迦牟尼有何爭議,他畢竟是一個思想者。他的思想,除佛教教義外,尚有不少可以被人們辯證吸收。如種無貴賤、眾生平等的社會思想,就很可貴。釋迦牟尼在居薩羅國作的一首偈頌,反映了這一思想:

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

毛澤東從政治家的角度,對釋迦牟尼的社會思想也有所肯定:“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度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毛澤東與佛教》,王興國著)本書所講述的釋迦牟尼的故事,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其中有些是真實的曆史,有些或許是虛構的,有些近似神話。考慮到佛教藝術作品中常常出現一些奇異情節,為方便讀者欣賞佛教藝術,本書也敘述了這類情節。盡管釋迦牟尼的故事充滿著傳說色彩,但仍可以從中發現他的一些行跡,了解他的重要思想。

釋迦牟尼的故事屬於人類的重要故事之列。

本書編寫時曾參考了許多著作,因本書並非學術性質,未能一一注明,在此特向這些著作的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

因佛教文化比較博大,而本人學識尚淺,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最後,謹向作為思想者的釋迦牟尼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