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益理論指導1(1 / 2)

第一章 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益理論指導1

1.加強學生上課學習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規定,一個學生在中學期間上課的總數大約有二萬多節。如果把每節課四十五分鍾累積起來,這將是多麼驚人的時間數字啊!學習成績的優劣固然取決於多種因素,但如何對待每一堂課則是關鍵。要取得較好的成績,首先就必須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鍾來提高聽課效率。

每節課45分鍾,對所有學生來說都是公正的。同在一個班裏學,由相同的老師教,而有的同學成績卻不理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充分利用45分鍾,課堂學習效率低,學習方法有問題。為了搞好學習,應把握好課堂學習的規律和特點,努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能夠有效利用時間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意味著有效地利用時間。在校學習的時間80%都安排在課堂上,從課堂學習所處的時間看,是早飯以後的整個上午和下午3點前後。此段時間是學生腦功能最活躍的時間,學生注意力最集中,學習效果最好。

因此,必須有效地利用這段黃金時間,誰如果輕視課堂學習,誰就是在浪費青春,浪費生命。有不少人年少時不努力學習,參加工作後又深感自己的知識不夠用,以致追悔莫及。故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古訓流傳至今。

有利於磨練意誌

搞好課堂學習,注意力必須持久地集中,腦功能必須持久地啟動。若因某件不愉快的事而分心,或因休息不充分而有所困倦,都會分散注意力,影響腦功能的活動,從而影響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必須時時注意磨練意誌,用堅忍不拔的毅力去戰勝惰性。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須幾經歲月,幾經春秋。隻要堅持下去,天長日久,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便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講十分重要,它是一個人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

2.學生上課有效學習的特點

有效學習課堂的主要特點,包括學習任務的適切性,學習環境的寬鬆性,學習過程的科學性和評價反饋的包容性。

學習任務的適切性

適切性指切合學生實際、切合課程標準。切合學生實際:指確定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既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又能滿足少數水平較高和水平較低學生的需求,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都有適宜的目標。切合課程標準:指確定教學目標切合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不“超標”也不低於課程標準的“底線”。

學習環境的寬鬆性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與此相適應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由學習的場所,是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的場所。學生在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中才能更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於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孩子都有潛能,這種潛能在適合發展的空間內才能被極大限度的挖掘出來。

那麼如何構建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又怎樣去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結合課堂教學,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現淺談如下:創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構建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

在整個新課程教育理念和現代教學理論的培訓學習中,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變,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學,清醒地認識到現在的課堂教學重結果但更重過程。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學生自由充分地發現並發展自己,極大限度地開發其內在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必須付出真情,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

注重了對“問題學生”的自信心的培養,使他們重新認識了自己,知道原來自己也有這麼多優點,從而對學習、生活充滿了信心。沒有尊重,便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一次次的失敗已使後進生對學習失去信心,對生活失去希望。

於是,極力給他們關愛和微笑,指出他們各自身上的優點,鼓勵他們抬起頭來走路。在的關愛和激勵下,班裏的學生認為是一個可親可愛,可以信賴的老師,大家和的距離逐漸縮小,時常傾訴學習、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總是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交流,為他們解決問題。

久而久知,師生間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煥發出迷人的光彩。在課堂上,學生改變了過去冷漠呆滯、愁眉苦臉的樣子,個個情緒熱烈、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他們不再懼怕老師,而是敢說、敢想、敢做了。師生間、同學間的心靈真正得以溝通,課堂上形成了一種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其中自由探索自由學習,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去支持和促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