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後記(1 / 1)

隨著晉江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晉江的文化事業也日益繁榮。十三年來連續出版了5輯750萬字的《晉江文化叢書》就是一個明證。作為一個地方文史愛好者,能邂逅這一曆史機遇,怎能不歡欣鼓舞,又怎能不為此盡一己綿薄之力。

這一次,晉江文化叢書編委會交給我一個課題,即撰寫《晉江海港》。執行主編李燦煌老師的意思是想推出一部對晉江千年海港文化有深入研究和發掘,史料與理論並重的作品,以弘揚晉江先民勇於開拓、善於經營的優秀傳統。於我實在是力所不逮,隻能退一步采用雜記的方式,就平時田野調查及資料檢索所得與晉江海港、海商有關的史料,分別記錄下來,並簡略分為“海港形勝”、“海交貿易”、“海上屏障”、“海峽對渡”、“海濱風習”5個章節,結集為這本《晉江海港瑣記》。由於雜記每篇隻記錄一時一事,自是難以表達全麵;而且缺乏理論上的提升,與所要求相差甚遠。然而,在撰寫的過程中本人卻不敢有絲毫鬆懈,除埋頭鑽故紙堆外,堅持深入田野調查,每以民間軼聞入手,探究曆史真正的麵目。力圖在曆史的煙塵中探尋出更多新的有價值的地方資料,提供給讀者,使從中體會到晉江人冒險拚搏、勇於開拓、儒商並重、尚義樂善的精神品格;也希望艱辛尋覓得來的一手資料,對於日後研究晉江地方文化的同道有所助益;庶不過於辜負李燦煌老師的交托和期望。

承蒙華僑大學教授李天錫先生在百忙中為我批改斧削文稿並為本書作序,先生評價本書能“係統集中、多層次、多角度展現晉江海港風貌”,諒不純是溢美之詞。昔人賈島有詩:“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詩人對傾注一番心血的作品,自是期望得到讀者的回應,此際我亦有同感!希望繼李先生之後,能有更多讀者成為知音。

本書撰寫的過程中,得到采訪地諸多父老鄉親熱誠的指導和幫助,也得到晉江市博物館同事們的支持,晉江攝影家協會方圓合先生親自出馬為我拍攝了部分照片,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感謝!

粘良圖

2009年10月13日於晉江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