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1 / 3)

兒童科學文藝漫筆

“從孩子開始”

在1860年,英國皇家學院發布了一則不尋常的通告:聖誕節那天,皇家學院的大講堂裏將舉辦一場化學講座。主講人是大名鼎鼎的院士法拉第教授,而聽眾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大學生,卻是少年兒童!

這位教授並沒有向孩子們宣讀高深的科學論文,而是從孩子們都很熟悉的蠟燭談起,講蠟燭為什麼會燃燒,燃燒以後跑到哪裏去了……他講得是那麼娓娓動聽,仿佛不是在講化學,而是在講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當時許多人對法拉第給孩子們講課感到奇怪,法拉第非常深刻地說道:“科學應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們應該努力使它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從孩子開始。”

如今,當我們在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開始新的長征,朝著四個現代化進軍,更應該努力向孩子們普及科學知識。華主席在全國科學大會的講話中,特別強調了要向青少年普及科學。今天的紅領巾,是明天的科學主人。隻有培養千千萬萬科學的後備軍,將來才能造就浩浩蕩蕩的科學大軍,才能提高我們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在向孩子們普及科學時,科學文藝讀物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們喜歡科學文藝作品,因為它饒有趣味,易於接受。這正如給孩子們吃的藥,雖然藥物的化學成分跟大人的藥差不多,但是外麵常常包著糖衣,做成好看的形狀,染上漂亮的顏色,使孩子們樂於吃下去。

科學文藝是科學與文學的結合。科學是嚴謹的,文學是浪漫的,似乎格格不入。然而,如今科學與文學卻奇跡般結合在一起,相互交錯、滲透、融合,形成了“科學文藝”。科學文藝就是用文藝的手法來描寫科學、表現科學、普及科學。它從文學中吸取了文藝性,從科學中吸取了科學性,把它們融為一體,寓科學內容於文藝形式之中,既嚴謹又浪漫。文藝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與科學“雜交”而形成的科學文藝,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用小說的形式描寫未來的科學,那是“科學幻想小說”;用童話來表達科學,出現了“科學童話”;把詩和科學結合起來,形成了“科學詩”;用散文那樣活潑、優美的筆調描寫科學,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天文地理無所不論,做到“散而不散”又短小精悍,那便是“科學小品”;曲藝也跟科學“攀親戚”,誕生了“科學相聲”、“科學快板”;美術與科學相結合——“科學漫畫’、“科學連環畫”;此外還有科學謎語,科學兒歌等。文藝性較強的某些科教電影、科學電視和科學廣播,也屬於科學文藝的範疇。

科學文藝作品,來自文藝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一種是文藝工作者闖進科學領域進行創作,一種是科學工作者拿起文藝的筆來描寫他的本行,還有一種是科學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結合,共同創作。

幻想是“極其可貴的”

1978年底,我寫了一篇科學幻想小說《奇妙的膠水》,先是在上海《紅小兵報》上發表,後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少兒節目中廣播,結果收到不少讀者來信。沈陽一家服裝廠的工人寫信來問“何時能製成這種奇妙的膠水,以便用來黏衣服”,大連的一位外科醫生來信聯係“用這種膠水黏合折斷的骨頭”;一家無線電廠的三位同誌甚至帶著介紹信和電子元件樣品來找我,說那種奇妙的膠水用來黏合他們的電子元件——集成電路,實在太好了,要我介紹這種膠水的配方。……我隻好向他們解釋,這是一篇科學幻想小說,寫的是尚未實觀的科學幻想。我隻能向他們介紹黏結技術的研究現狀和有關科技資料,無法具體介紹那奇妙膠水的“配方”。

這些事使我久久不能平靜,我細細想了一下,覺得它說明了好幾個問題:

它說明,科學幻想小說不僅孩子們喜歡看,就連他們的家長——大人們也愛看。

它也說明,科學幻想小說中所描繪的科學幻想,一旦為生產所需要,就會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燃起人們變幻想為現實的迫切願望。

它還說明,由於科學幻想小說很難按照“四人幫”規定的“三突出”、“三陪襯”之類的模式去寫,而總是宣傳科學發展的壯麗前景,宣傳科學家的卓越發明,所以在“四害”橫行的日子裏被扼殺了,與廣大讀者“闊別”了。如今,不少人對這位“黑客”的特點不了解,以至於造成了誤會。

顧名思義,科學幻想小說真有“科學”、“幻想”、“小說”這樣三大特點:

一、它是“小說”,它是用小說形式寫的,有構思、有情節、有人物,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物形象,這時它不同於其他科學文藝形式的地方。

二、它是“幻想”小說。它是把將來可能實現的幻想當作現實來描寫。當然,科學童話也具有幻想的特點,但它的幻想主要是指一些誇張、擬人化的手法,與科學幻想小說的幻想特點不同,科學幻想小說的幻想,主要是指科學技術方麵的幻想。

三、它是“科學”幻想小說。它具有一定的科學內容,是普及科學的一種形式,這時它不同於一般文藝小說的地方。

科學幻想小說的最大特點是幻想,它是在一種瞻望未來的小說,是用小說形式來具體、形象、生動地幻想著千年後科學技術方麵可能達到的成就。

列寧指出,幻想“這種才能是極其可貴的。有人認為,隻有詩人才需要幻想,這是沒有理由的,這時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沒有它就不可能發明微積分,幻想是極其可貴的品質”。(《列寧全集》33卷282頁)科學幻想小說倘若沒有幻想,或者幻想的翅膀飛得不高,那將黯然失色。

幻想,確實是“極其可貴的”。陳景潤如果不是在念高中時對求證歌德巴赫猜想充滿幻想,就不可能在後來的漫長的歲月中全力以赴去攻克這一難關。同樣,不論是造一條新船、造一架新飛機或者做一個新產品,如果頭腦中沒有幻想,沒有想象出未來的新圖樣,是不可能實現的。科學上的一切新發明、新創造,都離不開幻想。沒有幻想,就沒有任何創造發明!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麵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魯迅全集》第6卷41頁)對於喜歡幻想、充滿幻想的孩子們來說,科學幻想小說是非常需要的。這些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們,如果沒有對未來充滿熾熱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就沒有祖國的未來!

科學幻想小說中的幻想,有近、中、遠之分:“近距離”的科學幻想,是指最近十年內可以實現的;“中距離”的科學幻想是指在2000年或21世紀可以實現的;“遠距離”的科學幻想,是指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努力才能實現的。就科學幻想小說的創作來說,近、中、遠都是必要的。

當然,也有的科學幻想小說是通過幻想來寫過去的。如我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連載於《少年科學》1977年2~3期),寫的就是幾萬年前的恐龍。但是,象這樣寫過去的,在科學幻想小說中終究還是少數。當然,也可以而且應當有科學的但並非幻想的小說,也就是以現實生活中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科學實踐為題材的小說,這可以稱為科學小說。

貓兒說人話

列寧還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給孩子們講故事,故事裏的雞兒、貓兒不是說的人話,那麼,孩子們對你所講的故事就不會發生興趣。”“我很了解,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列寧選集》第三卷466頁)

給孩子們講故事尚且如此,給孩子們講科學知識,那就更應該想盡一切辦法使他們“發生興趣”。

在孩子們眼裏,幾乎什麼東西都像他們自己一樣,都會說話。有的孩子走路時被石頭絆了一跤,爬起來以後就用腳踩石頭,口中念念有詞:“揍死你,揍死你,看你下次還敢絆我不?”這說明在他看來,石頭是有意讓他摔跤的,而且會聽懂他的話。正因為這樣,用童話形式來講科學——科學童話,是很受孩子們歡迎的。

譬如宣傳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優點,我曾想向孩子們介紹手扶拖拉機的種種用處,一、二、三、四地講下去,孩子們沒有什麼興趣。後來,用童話形式來寫,寫成小鐵牛——手扶拖拉機在農村遇上了大黃牛,它們之間展開了一場有趣的比賽,看誰拉車拉得快,看誰抽水抽得快,看誰翻地翻得快。大黃牛比輸了。這就把手扶拖拉機的種種優點講明了(《大黃牛和小鐵牛》),載《北京兒童》1977年第4期)。這樣一來,小讀者就覺得比原先有趣了。

擬人化是童話的傳統手法之一。但是,並不是讓機器、礦石、月亮、莊稼之類說說人話,就是科學童話。科學童話還必須具有童話的許多特點——充滿幻想色彩,有趣的情節,詩一樣的語言。

科學童話也非常需要幻想,但是,它的幻想與科學幻想小說中的幻想又有所不同:科學童話中的幻想主要是指誇張的描寫、擬人化的手法,而科學幻想小說中的幻想主要是指科學技術方麵的幻想。比如,在科學幻想小說中,不大會出現手扶拖拉機找大黃牛比賽之類的幻想情節,而在科學童話中,也不大會對未來的科學進行繪聲繪色的描寫。

科學童話盡管富有幻想的色彩,禽能言,獸能語,就連汽車、火車、風兒都會說話,但是又要有很嚴謹、很準確的科學內容,摻不得半點假。它絕不能因為童話的誇張手法而造成小讀者對科學內容的誤解。科學童話是嚴謹與誇張、科學與幻想的統一。

為了使科學童話情節曲折有趣,起伏跌宕,可以運用“三段法”。三段法是童話中常用的手法,也是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手法。如《西遊記》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滸》中的“三打祝家莊”,《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以及格林童話《灰姑娘》、阮章竟的童話詩《金色的海螺》等等。這些“三段法”,大都是采用“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吸取前兩次失敗教訓,最後成功了”的三段,逐步從低潮到高潮,形成起伏的波瀾。我的《找不到的夥伴》是寫血吸蟲的毛蚴去尋找它的夥伴——中間寄生釘螺,先是在水渠裏找不到(因為水渠經過“填舊開新”,消滅了釘螺),接著在小河裏也找不到(因為小河經過“填河滅螺”),結果精疲力盡而死去。這樣通過三段描寫,展開了故事,同時也說明了三種滅螺方法。另外,我在《鐵馬飛奔》中用了“對比法”,在《煙囪剪辮子》中用了“反複法”。我從創作實踐中體會到,運用這些傳統的童話手法,可以加強科學童話的童話特點。曾遭到“四人幫”扼殺的童話傳統手法——“誤會法”、“巧合法”,其實也可用於科學童話創作,能使科學童話的變現手法更加豐富多彩。

“科學小品”探源

翻閱最近的許多報刊,熟悉的提法——“科學小品”又經常呈現在眼前。

科學小品又叫知識小品。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文筆輕鬆,生動活潑,知識麵廣,深受廣大小讀者歡迎,從中長知識,廣見聞。

“科學小品”這名字,是我國獨創、獨有的。在國外,雖然也有類似科學小品的文章,但並沒有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文體。

在我國,“科學小品”這名字究竟是怎樣發端的呢?

我查閱了一下解放前的一些報刊,查到“科學小品”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1934年陳望道同誌在上海主辦的《太白》半月刊上。當時,《太白》半月刊開辟了一個專欄,專門刊登知識性文章,這些文章談的都是自然科學,而寫得又小巧雋永,因此,這個專欄的名字便取做“科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