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觀察力的鍛煉指導1(1 / 2)

第一章 學生觀察力的鍛煉指導

1.什麼叫觀察力

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基礎,是思維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眼睛”,所以有人說:“思維是核心,觀察是入門”。

首先,我們知道,一個正常人從外界接觸到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通道傳入大腦,通過觀察獲得的,沒有觀察,智力發展就好像樹木生長沒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沒有了水的源頭一樣,失去了根本。

其次,觀察力的發展離不開思維的進步,而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人們認識事物,都由觀察開始,繼而開始注意、記憶和思維。因而觀察是認識的出發點,同時又借助於思維提高來發展優良的觀察力。如果一個人的觀察力低,那麼他的記憶對象往往模糊而不確切、不突出,回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時就常常模棱兩可,記憶效果差,於是,在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分析和判斷時就不能做到快速而準確,顯得理不直、氣不壯,綜合分析和思維判斷能力差,智力發展受影響,接下來,在以後的觀察中,有效性、目的性、條理性差,觀察效果不好,進一步影響思維的發展,形成不良循環。

再次,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生活在單調枯燥、缺乏刺激的環境中,觀察機會少就會使腦細胞比較多地處於抑製狀態,大腦皮層發育較緩慢,智力顯得相對落後。相反,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活在豐富多彩、充滿刺激的環境中,堅持經常到戶外,野外去觀察各種事物和現象,大腦皮層接受豐富刺激,經常處於興奮活動狀態,其大腦的發育就相對較好,智力也較發達。

眾所周知,人的身心發展除了一定的遺傳作用外,更多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因此,要想擁有一個智慧的頭腦,就應該勇敢地拓寬視野,敢於觀察,善於觀察,為自己的智力發展開啟一扇明亮的“窗戶”,為自己的大腦賦予一雙“聰明的眼睛”!

2.觀察力的主要特點

觀察力的品質又稱做觀察力的特點。了解觀察力的品質對提高智力有重要意義。

(1)觀察的目的性

一個人在進行感知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那隻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稱做觀察。隻有當那種感知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時,它才能算是觀察。因此可以說,目的性是區分一般感知和觀察力的重要特點之一。

作為觀察的目的性,至少應當包括:明確觀察對象、觀察要求、觀察的步驟和方法。而這些內容,可以在觀察前的觀察計劃中以書麵的形式寫下來。一般地說,不論是長期的觀察,係統的觀察,還是短期的、零星的觀察,都須製定觀察計劃。

觀察的目的性,還要求我們在進行觀察時,必須勤做記錄。這種記錄是我們保存第一手資料最可靠的手段。記錄要力求係統全麵,詳盡具體,正確清楚,並持之以恒。貝弗裏奇告訴我們:“做詳盡的筆記和繪圖都是促進準確觀察的寶貴方法。在記錄科學的觀察時,我們永遠應該精益求精。”

實踐證明,要做好觀察記錄,特別是長期的係統的觀察記錄(如觀察日記),必須堅持到底,持之以恒。切忌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氣象學專家竺可楨在北京幾十年如一日,對氣候變化,進行長期觀察,從不間斷。他每天都堅持測量氣溫、風向、溫度等氣象數據,直到逝世的前一天。為編寫《中國物候學》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2)觀察的條理性

觀察是一種複雜而細致的藝術,不是隨隨便便,漫無條理地進行所能奏效的。觀察必須全麵係統,有條不紊地進行。長期的觀察需要如此,短期的觀察也需要如此。

一般來說,有這樣幾種方式。

第一,按事物出現的時間說,可以由先到後進行觀察。

第二,按事物所處的空間說,可以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地進行觀察。

第三,按事物本身的結構說,可以由外到內,也可以由內到外,或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可以由局部到整體,也可以由整體到局部進行觀察。

第四,按事物外部特征說,可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進行觀察。

觀察力的條理性,可以保證輸入的信息具有係統性、條理性,而這樣的信息,也就便於智力活動對它進行加工編碼,從而提高活動的速度與正確性。如果一個人做事雜亂無章,那通過他所獲得的信息也就必然是雜亂無章的。這樣,他的智力活動要在一堆亂麻中理出一個頭緒來,必然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還可能影響到智力活動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