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夢裏承德(1 / 2)

第一次用文字的心情去進行這次北方之旅,穿越過華北平原,一份景色裝滿虔誠的行囊。心中不帶一絲塵埃,為避開南方的酷暑而走進承德。

承德,原名熱河,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以承受先祖德澤之意將熱河更名為承德。夏日的風飄散著溫烈,在賓館內洗掉一路疲倦,將酸痛的筋骨浸泡。站在十七樓的窗前,眼前的闌珊在眼裏流動,塞外的風,清涼而愜意。晚飯時一盤驢肉火燒、兩樣小菜加一瓶板城燒鍋驅走了疲勞和饑餓,當我看到久久向往的風光、快樂的心情從每個毛孔裏散發出來。這段曆史的溫柔與滄桑讓我神往很久,乍賦閑在家這幾個月讓我開始慌張。讀不了萬卷書,就行萬裏路……不再讓孤獨靠近,把心情折疊在行囊,寫自己一個人的悲歡。

早早起床,跟著導遊上了大巴,快到中午時我走進了大清帝國早已黯淡的曆史,遠山近水隱含的文明和滄桑留在眼眸,我沉醉在北方這片神奇的土地。

承德有著悠久的曆史,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祖先在這塊土地上聲息。曆朝曆代沒有帶走的繁華從此留在北方遼闊的草原。風沙呼嘯,搖晃著普寧寺的塔鈴,清王朝喋血的馬蹄聲,在曆史中回蕩。

見過南海的波濤,驚歎過泰山的雄偉,瞻仰過故宮的壯觀,更加感歎清王朝對生活奢靡的鋪張和百姓的無視。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百年前,清王朝在辛亥的炮火中滅亡垮塌,雖然沒有大明朝的紅顏誤國,而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

塞北的草原,稀疏的村落,從盛世王城到塞外陪都,傷痕累累的城市從喧鬧又歸為平靜,再次轉為今日的繁華。三百年,承德經曆了幾個輪回;三百年的熱河,在曆史的狼煙中脈脈無語。走進一個王朝,曆史在曆經幾百年的血雨腥風後最終沉寂,而民國後的避暑山莊它雖然像一個敗落的八旗子弟,盡管衣衫襤褸,眉宇間依舊流露出貴族的氣勢。這,就是承德。

漫步山莊,一些雜草在石階間蔓生出來。多少人在這裏來來往往卻難以踩到腳下的野草,幾百年的樓台亭榭,幾百年的古道斜陽,朝代的交替掩蓋不了曆史的痕跡。古老的門樓,一樣的莊重、一樣的飛簷琉璃,北京城裏的叫故宮,而這裏卻叫承德避暑山莊。塔樓皇宮大殿金碧輝煌,暗黑色的石磚木製的門窗,朱紅色的走廊,這是故宮的縮影,卻比故宮要安靜。

六月的承德天已很熱了,一路走來,腳底生疼,渾身膩膩的不舒服。一輛六座電瓶車駛到我們麵前,我便隨幾人坐了上去,在急行中的電瓶車上感覺到風的涼爽。這段路共十二公裏,來避暑的皇帝批完奏章後喜歡在這條道上溜達。不由得想起在故宮旅遊時導遊介紹過:中間的道是皇帝走,右邊的小路是太監侍候,左邊才是大臣們隨行。想象著前呼後擁的場麵,太監躬身,大臣低頭諾諾,皇帝昂首巡視周邊的景色,那是怎樣的得意。

望著偌大的林子禁不住也感歎:皇帝到底是皇帝啊!這些奢華,要用多少百姓的血汗來供養呢?

在一城牆的平坦處,導遊指著對麵山上建築介紹,這邊是小布達拉宮,那邊是普寧寺,遠方挺立的石柱就是棒槌山了。當地流傳一句俗語:“摸下棒槌山,能活一百三”,也許,隻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吧。而我終究沒有去摸棒槌山,我也知道活不到一百三,皇帝都不能萬歲,何況我等凡夫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