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後記(3)(1 / 3)

昆曲發源於江蘇昆山,最早是地方戲,但是後來脫離了民間,成為一種風雅的戲曲。民國時期,京津地區,比較流行京劇。而江浙滬的人家,多的是昆曲票友。陸小曼、翁瑞午、江小鶼等人,就常常聚在一起唱昆曲。合肥張家四姐妹都酷愛昆曲。周有光與妻子張允和,兩個人出身書香門第,都愛好昆曲,雖然張允和性格比周有光活躍,但兩人都喜歡旖旎繾綣的昆曲,同是遊園驚夢人。張充和與傅漢斯夫婦,傅漢斯雖是德國人,但也是個漢學家,這對夫妻都喜歡古典詩詞、昆曲,所以心靈相通。沈從文和張兆和喜好不同,沈從文一遍遍地向張兆和描述他的湘西、他的桃源,張兆和很少應和,對她來說,那是異次元空間嘛。這對夫妻不但各說各的,也是各唱各的。沈從文喜歡儺戲,寫儺戲的文章時會動情淚流。張兆和也隻能一個人,咿咿呀呀地唱起昆曲來。

魯迅好社戲,不喜歡京劇,他寫“前幾天的夜裏,忽然聽到梅蘭芳‘藝員’的歌聲,自然是留在留聲機裏的,像粗糙而鈍的針尖一般,刺得我耳膜很不舒服。於是我就想到我的雜感,大約也刺得佩服梅‘藝員’的正人君子們不大舒服吧,所以要我不再做”。“我真想不到天下何其淺薄者之多。他們麵目倒漂亮的,而語言無味,夜間還要玩留聲機,什麼梅蘭芳之類”。所以,他和革命女青年許廣平就很合拍。

胡蘭成喜歡地方戲曲以及民歌,美化鄉村生活,羨慕上流社會。可是,他遇到了張愛玲,無論貴族還是鄉村,在她眼裏同樣沒有光環。雅樂和通俗樂,同樣不喜歡,無差別待遇。張愛玲雖然不喜歡音樂,但是,童年時在彈鋼琴的母親身邊玩,成為她記憶裏最快樂的片段之一。她談聽過的音樂,都是小提琴曲、交響樂、爵士樂,張愛玲知道地方戲的妙處,可是胡蘭成聽不懂貝多芬,還要努力地學聽貝多芬。兩個人聊起音樂來,胡蘭成也隻有聽的份兒。所以很快地,胡蘭成的謬托知己開始不斷地露餡了。

這還是些精神世界的東西,至於具體生活中,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那就更可能南轅北轍。一方是一路嬌養過來,生活裏都是陽光;一方是苦水裏泡大,抑鬱多疑,民國文人裏這樣組合不快樂的很多。

類型群體都有相似的特征,假若你穿越到民國,附身在這些著名的女文青上,戀愛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留學英美的,胡適、林語堂、陳西瀅、梁思成、葉公超等人,假如你喜歡性情溫和款,這裏必有一款適合你。留日派及一些本土知識分子,走悲情路線,適合母愛泛濫的同學。蕭紅、白薇們,苦菜花似的多愁善感,和前者氣場不適合,和後者苦上加苦,總之,注定了點兒背,注定了無處覓歸宿。張幼儀毛彥文們,和開明的士大夫鄉紳比較合適,不要往浪漫主義文人學者那裏湊,顯得你們多不解風情似的。左翼作家,革命青年,顯示出砸破一切窠臼的氣質,不乏熱烈多變的婚戀,如果想體驗燦爛煙火般的激情,不妨飛蛾撲火。

同樣,男性文人挑選女人的眼光也是不同的。高富帥型文人——胡適、陳西瀅、金嶽霖、梁思成、邵洵美、巴金、趙元任、楊憲益、葉公超,和絲文人——蕭軍、鬱達夫、沈從文、吳宓、胡蘭成、楊騷,他們的喜好就不同,這裏並非說的是人品,除了個別人外,這兩類人的人品基本上都不錯。下麵討論的是他們對女人的愛好取向。

從外表上,前者喜歡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型,所以林徽因、淩叔華、陸小曼就很搶手。後者多喜歡華美時髦白嫩豐滿的婦人,比如毛彥文、王映霞等,最好燙著頭發,塗著紅丹蔻,豔麗的旗袍,風情的身段之類的。

這就出現了供應短缺。

為什麼呢?大家閨秀一旦成為文藝青年,就有些大觀園裏眾姐妹的性情,不怎麼愛打扮——寶釵不愛脂粉,探春專好筆墨。名滿北平交際圈的陸小曼,常以短直發、淡色旗袍示人,並毫不避諱對濃妝豔抹的不喜,甚至有時候出現在聚會上,看上去隻像個樸素的女學生。張愛玲,走下那些斜睨眾生身著華麗旗袍的相片,就是個眼鏡學生妹。穿著素雅的宋清如甚至說“女性穿著華美是自輕自賤”。盛佩玉講過:“當了首飾,不影響我的顏色。”張兆和中學時外表像個假小子,後來即便留起長發,也十分抗拒打扮。冰心不喜歡穿鮮豔顏色的衣服,她說“喜歡的是黑色、藍色、灰色、白色。有時母親也勉強我穿過一兩次稍為鮮豔的衣服,我總覺得很忸怩,很不自然,穿上立刻就要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