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愛要怎樣千回百轉才死去
被嫌棄的蕭紅的一生
張愛玲與蕭紅——無處安放的靈魂
張愛玲
愛要怎樣千回百轉才死去
愛要怎樣千回百轉才死去
看《小團圓》,原來,在這段戀情的初始,張愛玲竟是隨時準備結束、準備離場的——“其患遂絕”“一件事圓滿結束了”。不知道是太愛還是不在乎,總之,你不再出現就好了。
張愛玲年輕時寫愛情的緣起:“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無垠時光中的空曠感,適合傳奇的愛情。這段話寫於1944年4月,那時張愛玲和胡蘭成正在熱戀。
老年後的《小團圓》,還原了遇到胡蘭成前的真實心境:“歸途明月當頭,她不禁一陣空虛。二十二歲了,寫愛情故事,但是從來沒戀愛過,給人知道不好。”不是遇到了對的人,而是張愛玲正好渴望談戀愛。說得更香豔一點兒,就是芳心寂寞,就是思春。寂寂的流年,深深的庭院,不得不愛,因為也沒有別的人可以愛。一來二去,愛便一點點燃燒起來。世界上沒有誰和誰就像螺絲和螺母一樣,一個人一定是某個人的mr.right,這是個相遇的概率型問題,她遇不到,遇到的離心靈太遠。而胡蘭成不過近了那麼幾步而已。
因為初戀,一切體驗都是嶄新的,她把卑微當作稀罕事,以至於落下話柄。其實這是戀愛中正常的暈輪效應,血清胺分泌旺盛的時候,看著那個人,閃閃發著光,一切無不完美,咳嗽出的都是珠子,唾液都像美玉,所以愛意正濃的時候,一定有卑微。胡蘭成又何嚐不是,張愛玲新派的公寓,沒落貴族後裔的身份,帶給胡蘭成一個全新的世界,讓他豔羨著。
相比薩岡,張愛玲同學是一個多麼不作的人啊!她隻喜歡歲月靜好的生活。中國女作家很少以解放自己的心靈、肆意揮霍生命作為人生態度的。無論張愛玲和蕭紅這樣童年缺愛的,還是冰心、楊絳這樣一生圓滿的,都有著傳統教育的底子,喜歡相敬如賓、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
張愛玲和胡蘭成整天在一起,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他們互看到對方的不足,但又要愛著,火已經燒起來了,管不了了。
隻是最好的時光很快就匆匆結束,從胡蘭成逃亡開始直到徹底結束關係,張愛玲就一直處在被劈腿的煎熬中。
有的人對於張愛玲竟然容忍胡蘭成處處留情不能理解。寧同萬死碎綺翼,不忍雲間兩分張!既然張愛玲是“清高”“孤傲”的人,那麼應該有著堅決的姿態,即便不像李莫愁一樣拍死那對狗男女,也要學卓文君故來相決絕,要不然轉性學霍青桐投身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這種啞忍太懦弱了吧!
治大國若烹小鮮。對有的人來說,至愛也是如此。真心愛惜的,輕拿輕放。對不愛的人,舍得隨便折騰,跟狗熊闖進棒子地一樣,盡興禍害算完。
不敢嫉妒才是真愛,舍得揮霍因為輕視,唯恐失去所以鄭重。連開個罐頭也鄭重用力的張愛玲非常重視這段感情,她曾對炎櫻說過,不能逼他,不然下次男人更不說真話了。隻是選擇了渣男的張愛玲,即便如此“大方”,不斷地做出妥協和讓步,卻並沒有享受到那種甜蜜的哀傷,也沒有被引領到歲月靜好的世界,最後陷入一度枯萎的心境。
“我已有妻室,她(張愛玲)並不在意。再或我有許多女友,乃至狎妓遊玩,她亦不會吃醋。她倒是願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歡我。”胡蘭成揚揚得意地說。
然而他並不曉得,對他的花心,張愛玲內心經曆了怎樣的千山萬水,曲折波瀾。
她不妒忌胡蘭成的前妻,也不嫉妒蘇青,“認為那是他剛出獄的時候一種反常的心理,一條性命是揀來的”。覺得他受了苦,放縱一下也沒什麼。逃亡中的胡蘭成不斷在來信中提到小周,張愛玲“漸漸感覺到他這方麵的精神生活對於他有多重要”,可是“如果真愛一個人,能砍掉他一個枝幹”?她無奈了,當然她僥幸地以為胡蘭成對小周隻是意淫,所以願意精神上和小周分享胡蘭成,也不問小周的事情。甚至後來胡蘭成說他和範美秀發生關係,她也不介意,“甚至於有點兒覺得他替她擴展了地平線”。
可見張愛玲不是個杯弓蛇影的人,反而慢半拍,總覺得不至於。因為“他們兩個人在的地方,他人隻有一半到得去的,還有一半到不去的”。帶領對方深入自己生活空間的廣度,體現了他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所以對於那些露水姻緣,張愛玲有著黛玉對襲人、蔣玉菡的寬容,心中有這樣的確定:她縱好,也越不過我的次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