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清代曆史演義小說,褚人獲作,共20卷100回。
唐宋以來,以隋唐史事為題材的稗史傳奇流存甚多,不少文人將此演為小說。明代羅貫中即編有《隋唐誌傳》一書。正德年間,林瀚對此書有所改訂。褚人獲根據林瀚改訂本《隋唐誌傳》和佚名《隋煬帝豔史》,再參考講隋代故事的《大業拾遺記》、《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講唐代故事的《隋唐嘉話》、《明皇雜錄》、《開元天寶遺事》、《長恨歌傳》、《太真外傳》、《梅妃傳》以及民間說唱中大量的隋末英雄故事,編成《隋唐演義》。
此書從隋文帝伐陳,楊廣陰謀奪取太子位開始,到唐明皇之死為止,共寫了170多年的曆史故事,“敘述多有來曆”。全書分為3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寫秦瓊、單雄信等英雄人物的聚散,第二、三部分分別寫隋煬帝和朱貴兒、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兩世姻緣,其中穿插瓦崗寨英雄聚義、花木蘭代父從軍、唐太宗文治武功、武則天改元稱帝等史事。小說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揭露了他們的腐朽、奢侈、荒淫和殘暴:楊廣為了奪取太子位,不惜運用一切卑鄙手段擴充自己的勢力,終於把哥哥楊勇殺掉;楊國忠和安祿山為了爭寵而互相傾軋,結果導致了天寶年間社會的大動亂;楊貴妃姐妹為滿足自己奢侈糜爛的生活,大量揮霍百姓血汗。
同時,小說也描寫了在黑暗政治統治下所爆發的一係列農民運動,歌頌他們的勇敢和義氣。這些草莽英雄對貪官汙吏刻骨痛恨,對勞苦人民深切同情,他們把貪官的財產分發給饑餓的人民,還拘捕了奉命點選秀女和詐騙財物的宦官,殺死了淩辱民女的權豪公子。作者在這些英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本書在塑造人物方麵頗受《水滸傳》的影響,如富於反抗精神的秦瓊,坦率真誠的程咬金,足智多謀的徐懋功,剛毅勇敢的單雄信等,都寫得生動逼真,個性鮮明。小說語言具有民間說唱文學的格調。但由於情節過於蕪雜,結構也失於鬆散,內容上有不少因果報應的描寫,使小說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都受到影響。
東周列國誌
《東周列國誌》,清代長篇小說,馮夢龍、蔡元放編撰,是用淺近文言寫成的春秋戰國時代“列國”的故事。明代嘉靖、隆慶間餘邵魚根據元代以來關於列國故事的平話編成《列國誌》,分為8卷,從“蘇妲己驛堂被魅”寫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全書分節不分回,每節隨事立題。明末馮夢龍根據史傳對它進行修訂,刪去了與史實不合的部分和周宣王以前的一段曆史,成為108回的《新列國誌》。清代乾隆年間,秣陵(現南京)人蔡元放又對此書作了一番修潤,加上序、讀法、評語和注釋,因為寫的是宣王以後的事,故名之為《東周列國誌》,20卷,108回。蔡元放,號七都夢夫,又號野雲主人。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版的《東周列國誌》又作了某些校正,取消了評、注、讀法、序和分卷。署“馮夢龍、蔡元放編”。
這部小說起於周宣王濫殺臣民,止於秦始皇統一天下。全書敘述了春秋、戰國時期500多年曆史,內容十分豐富。小說的故事情節,主要是根據《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的記載,又采用《吳越春秋》等先秦傳說故事作補充,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加以敷衍,成為一部完整的曆史演義小說。
小說對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昏庸荒淫給予比較深刻的揭露和諷刺,譴責了貪婪、奸詐的佞臣,讚揚了那些忠心為國、深明大義的王侯將相以及機智果敢的豪俠。其中有不少富有深刻意義的篇章,如《衛懿公好鶴亡國》等。書中每個故事獨立成篇,而又相互關聯,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人物描寫也比較鮮明生動,用三筆兩筆便能勾勒出人物情態。但小說的線索稍顯繁複,內容上所宣傳的“愚忠”、“愚孝”觀念也削弱了其思想意義。
長生殿
《長生殿》,清代傳奇作品,洪昇所著。洪昇,清代戲曲作家、詩人,出生於明亡後第2年,家庭受到清王朝迫害,他自己在京城長期過國子監生的生活,後因在佟皇後喪期演唱《長生殿》獲罪,從此失去仕進機會。晚年因醉酒落水而死。
洪昇創作《長生殿》經10餘年努力於康熙27年定稿。他在《例言》中,清楚地敘述了《長生殿》的創作過程:“憶與嚴十定隅坐皋園,談及開元、天寶間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傳奇。尋客燕台,亡友毛玉斯謂排場近熟,因去李白,人李泌輔肅宗中興,更名《舞霓裳》,優伶皆久習之。後又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王妃歸蓬萊仙院,明皇遊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盒情緣,以《長生殿》題名,諸同人頗賞之。樂人請是本演習,遂傳於時。蓋經十餘年,三易稿而始成,予可謂樂此不疲矣。”洪昇精通音律,富有才情,在創作中又廣泛聽取意見,在立意、結構、詞語、曲調方麵無不經過精心推敲,使此劇在藝術上達到清代戲曲創作最高水平,與孔尚任的《桃花扇》堪稱雙壁,世有“南洪北孔”之說。
《長生殿》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上卷寫李、楊之間由聲色之好發展為真摯相愛,但由於他們耽於安樂,沉湎於情場而致朝政敗壞,藩鎮叛亂,造成了國家危亡,也帶來了愛情悲劇,皇帝不得不在馬嵬坡下縊死了愛妃,以挽救政治。下卷著重寫他們在陰陽間生死不渝的刻骨相思,最後感動天地鬼神,讓他們同登仙篆,升入天宮,得以永久團圓。作者聯係他們的愛情發展,揭開了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背景。劇中通過《賄權》、《楔遊》、《權哄》、《進果》等出,揭露了皇帝及其貴戚們的窮奢極欲,弄權誤國,官僚們的趨炎附勢,對老百姓的肆意踐踏。在《疑讖》等出中精心塑造了郭子儀、雷海青這兩個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並借此抒發作者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心情。作為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銳時期的清初作家,作者對作品中侵入中原的番將安祿山及覥顏事敵的朝臣寄予強烈的憎恨,在《罵賊》一場中借雷海青之口把投降分子罵得體無完膚。
在作者筆下,楊貴妃是一個值得同情的悲劇人物。作者有意避開她和安祿山等人的關係,突出她對愛情的忠貞,細膩生動地描寫了她在宮廷中爭恩擅寵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既驕縱、又軟弱的寵妃形象。唐明皇雖然是帝王家少有的鍾情者因而值得同情,但作者對其縱情聲色的生活給予了較多的批評。作者一方麵同情讚美李、楊之間的愛情,一方麵又批判他們的愛情帶來的政治惡果,這給作品主題造成一定程度的矛盾。但作者解釋自己的創作意圖說:“然而樂極哀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
《長生殿》在藝術上是很具特色的,作者繼承《梧桐雨》、《浣紗記》通過愛情故事反映一代興亡的手法,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中選取李、楊的悲劇愛情為素材加以虛構,李、楊愛情和安史之亂同時展開,互相交織,又以金釵細盒為線索,情節嚴密曲折,場麵壯麗闊大,同時,又時時運用對比手法,如朝廷生活與民間生活對比,忠臣與奸賊對比,深化了主題,增加了藝術感染力。在風格上,前半部以現實主義描寫為主,細膩、逼真;後半部則呈現強烈的浪漫色彩,天地之間、陰陽兩界交叉出現,幽魂、凡人互寄感情。這種寫法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寄托了對忠貞愛情的歌頌,但也顯得前後風格不盡統一。
《長生殿》曲詞清麗,充滿詩意。全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深受觀眾喜愛,當時民間流傳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長生殿》曲詞中有“不提防餘年值離亂”之詞)的口諺,足以說明它的影響。
桃花扇
《桃花扇》,清代傳奇,孔尚任所著。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堂,又號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為孔子64代孫。
《桃花扇》的創作經過10年的慘淡經營並三易其稿,於康熙38年(1699年)完成。它與洪昇的《長生殿》被稱為當時劇壇的雙壁,使清代傳奇創作進入高峰。當時有“南洪北孔”之稱。
《桃花扇》傳奇共40回,寫明末複社名士侯方域僑寓南京,經朋友楊龍友介紹,與名妓李香君相識並訂下終身。閹黨阮大铖欲結交侯方域,托人送去豐盛的妝奩,被李香君嚴詞拒絕,堅決退還。後侯方域為阮大铖讒害,被迫離開南京,避難於淮安漕撫史可法處,與香君分離。李自成進京,崇禎帝縊死煤山,阮大铖、馬士英等擁立福王得勢,大力逮捕複社諸人,並逼迫李香君嫁漕撫田仰。香君堅決不從,血濺在與侯定情的一把宮扇上,後楊龍友在扇上點染成一枝桃花。清兵南下,國破家亡,李香君、侯方域在道觀裏會見,被道士點化後,雙雙出家歸入道門。
孔尚任借侯李的“離合之情”,意在寫南明“興亡之感”,“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創作意圖十分明確。
作者在劇中對南明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腐敗的政治作了廣泛和深刻的揭露,對昏淫的福王,倒行逆施、出賣民族利益的權奸阮大铖、馬士英,爭奪地盤、互相殘殺的高傑、劉良佐等,給予了嚴厲的鞭撻,並表現了他對城市下層人民的同情,對愛國將領的讚揚,同時揭示了南明滅亡的曆史教訓。作者雖然懷著對明亡的遺恨,但由於本身是清朝官吏,加上嚴酷的文字獄,因而對當時的民族矛盾采取了回避態度,甚至稱讚清兵“殺退流賊,安了百姓,替明朝報了大仇”,同時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表示了明顯的敵意,又掩飾了侯的變節,使作品進行曆史總結的正確性和深刻性受到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