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記者探秘
經過兩年申請,並由俄國防部長親自簽署相關文件後,鳳凰衛視駐莫斯科記者站記者才被允許走進這個俄軍保密級別最高的地方。
2008年9月初的一天,記者一行從莫斯科的火車站乘火車出發,方向是西北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與記者同行的包括俄國防部外國記者中心的一位副處長和俄國防部保密局的一位處長。在采訪過程中哪些地方能拍,哪些地方不能拍由他們決定。說實話,普列謝茨克具體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的什麼位置,記者一點也不知道,因為這是一個地圖上沒有的地方。每天從莫斯科到阿爾漢格爾斯克的火車有4班,但隻有1班火車在普列謝茨克停靠。記者發現,這班火車的進站時間是淩晨4點,而且隻停4分鍾。也就是說,火車摸黑進去再摸黑出來。後來記者還了解到,每年6月,普列謝茨克會出現極晝現象,全天24小時都是白天。到那時,所有經過普列謝茨克的火車都不能停車。
淩晨4點零5分,記者抵達普列謝茨克。當時周圍一片漆黑,來接站的有五六名軍官,其中包括普列謝茨克保衛部的一名處長。上車後,軍官宣布,沒有他們的命令不準拍攝,並親自檢查攝像機是否關掉了。記者的手機要全部交給他們,到達相應地點後再發還。車子走了30分鍾,大概是7公裏的路程。經過3道檢查線,記者一行進入到了一個叫“和平城”的地方。這個城市是俄羅斯戰略火箭軍13391部隊的駐地。它與俄羅斯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級別一樣,駐守部隊是一個軍級單位。在後來的采訪中記者發現,和平城的市長曾是普列謝茨克導彈發射團的團長,這裏的很多社會服務機構如商店等都由軍人負責,連掃馬路的都是軍人。
進城沒多久,記者被送到招待所。令人驚訝的是,這家招待所的豪華程度在莫斯科都很少能見到。現在的俄羅斯賓館中,很少能看到液晶彩電,而這裏全部是超薄型的液晶彩電。在這裏住一晚要150美元,與聖彼得堡的四星級賓館是一樣的。過了一會兒,有軍官來給記者上課,清楚地講明什麼地方能去,什麼地方能拍,並給了記者一份第二天的拍攝計劃。在第二天早8點有人來接記者之前,沒有軍官的許可,記者不能走出賓館一步。為此,記者在賓館內到處看了一下,賓館牆壁上掛著很多各國軍方代表團和重要人物的照片。其中也包括中國航天代表團,因為1998年的時候,中國在這裏發射過一顆衛星。
記者第一天采訪的地點是距和平城60公裏的10號發射場。在路上,記者發現這裏是一片“荒無人煙”、廣袤的原始森林,在森林中則隱藏著一道道崗哨,還能見到不少電網、混凝土牆和隔離區。公路兩旁是四通八達的鐵軌,不斷能看到貨車和軍人乘坐的客車從身邊駛過。據了解,從和平城到各發射場最近的距離要60多公裏,最遠處達300多公裏,每天通過鐵路、公路,從城內向各發射場發送早中晚班車和加班車輛40多車次,而且全都是免費乘坐。最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這裏的鐵軌寬度是普通俄羅斯鐵軌寬度的兩倍。在這裏行駛的火車十分寬大,從外部進入基地的火車都要換軌。從軍事角度來講,由於這裏經常要運送導彈,對於火車寬度、承重和穩定性的要求應該是比較高的。
10號發射場是普列謝茨克專門發射外國衛星的地方。自1957年建成以來,這裏一共發射了700多次。1980年3月18日,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在這個發射場進行燃料加注時發生爆炸,45名技術人員當場被炸死或因跳下發射架而摔死。因此,記者進入發射場後看到了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麵刻著所有死者的名字。發射團團長介紹情況後,帶著記者上了發射架,這個發射架有100多米高,上去要坐電梯。發射架立在一個軌道上,10多米高的時候,陪同軍官明確指出哪些地方能拍,哪些地方不能拍。記者從發射架向下看,發現周圍兩三平方公裏的地麵上布滿了通氣孔,通氣孔上是一截不高的小煙囪。上到100多米的高度後,記者發現周圍有10多個發射架,但看不到廠房,也看不到指揮中心。由此可見,俄軍的指揮係統、換裝係統包括導彈係統應該全部隱藏在地下。由於當天要發射韓國衛星,記者抓緊時間采訪了燃料加注連的連長謝爾蓋。他說:“6點起床,7點15分上班車,1個半小時路程到陣地上班,然後開始日常課目,下午5點下班。月薪是13萬盧布(約合500美元)。” 謝爾蓋參與過10次導彈發射,得過數枚勳章,在當地也算是功勳連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