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躒心中卻有一番自己的思量,比起其他諸卿,知氏起家較晚,最初是從中行氏中分出的小宗。第一位宗主為知莊子,晉成公寵臣,位列下卿;第二代是知武子,在他為卿期間,知氏終於登頂晉國執政,家族達到鼎盛。
但是盛極而衰,隨後,知氏連續兩代家主都在壯年夭折,到了知躒的父親,下軍佐知悼子早逝時,知躒才剛剛行冠。
當時,晉平公還有意安排自己親信進入六卿行列,取代知氏,遭到強勢的武人中行吳反對而作罷。知躒這才得以繼承父職,家族逃過了衰亡破敗的危機。
知氏雖然勉力在晉國保住了一個卿的席位,但長期在末座徘徊,對於國家大計自是無力左右。非但如此,還要時時擔心著家族的卿位被拿掉,是為六卿中最弱者。故,老聃那段關於上善若水,守弱勝強的話,讓知躒感觸頗深。
在這之後,他開始以此作為自己的處事原則。
三十多年了,知躒的地位一天天變高,卻很少主動站到舞台前方。特別是魏舒、範鞅執政的這十多年中,六卿家族矛盾與衝突事件不斷,先是魏舒與範鞅的明爭暗鬥,再是趙鞅對範鞅權力的強力衝擊,鬧得沸沸揚揚,但這裏麵幾乎都看不到知躒的影子。
他一直潛藏在二鞅巨大的身影下,悄無聲息地舒展著自己的根須,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讓羊舌、祁氏滅族,讓知氏分到一杯羹。之後,他又投靠晉頃公和現任國君,默默拉攏範氏小宗士夷皋,與上大夫梁嬰父結黨,在範、趙兩極之間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底……
到了現在,知氏已經是晉國三大勢力之一,無人再敢小覷了!
但老子又說過,弱能化為強,強亦會化為弱,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知氏現在依然比不上範、中行、趙,所以仍然需要守弱,低調,而不是鋒芒畢露,隨意樹敵。
所以,知躒才對自己的小孫子知瑤破狄邑,又大肆宣揚的做法感到不妥。他知道,這個孫子很有天分,極受族中眾人寵愛,他擁有五種全能的才幹,無論放在何處,發出的光芒都能刺得旁人睜不開眼。
可惜啊,他卻唯獨缺少了一顆……
上善若水之心。
……
和張孟談、樂符離等人辭別,又與魏駒相約到時在虒祁宮中相見後,趙無恤站在緩緩朝趙氏府邸駛去的馬車上,揮去知瑤之謀帶來的衝擊,他閉上眼睛想著今天的收獲。
自己獻上了一把即將淘汰不用的初代複合弓,討好了晉侯;從大射儀上勝出,等到七月流火之後,便可以進入虒祁宮,作為助祭人。
從此,他便代表趙氏勢力,在虒祁宮中紮下了一根釘子,可以接近晉侯,向他施加趙氏的影響,也能嗅到一些朝堂的風吹草動。
以後,趙氏在宮中就不再是聾子瞎子,上次冬至大朝會時被暗算的窘迫,不會再重演了!而日後若是六卿亂起,晉侯的態度,也是舉足輕重的。
當然,那是長遠的目的,眼下最重要的,依然是解開準嶽父樂祁被久久扣留這個死結。
馬車即將到達官署區時,他們卻剛巧遇上了子貢派來報信的甲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