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淡水區(1 / 1)

海上的淡水區

淡水區的發現

古往今來,許多海上遇難者都是由於沒有淡水而喪生的。因而有了關於海井的種種傳說,希望航海者能從海井中喝到甘甜的淡水。而我們這裏要講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故事。

1489年,航海家哥倫布在第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中,在委內瑞拉的奧裏諾科河口附近的海麵上發現了一塊淡水區。在美國佛羅裏達半島以東的海麵上也有一塊直徑約30米的淡水區。看上去它的顏色與周圍的海水不一樣,仿佛深藍色布上染了一塊圓圓的綠色;摸一摸,它的溫度與周圍的海水也不一樣;捧起一汪嚐嚐,嗬,真清涼,而且一點兒也不鹹。這可就怪了,在這汪洋大海之中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口界限截然分明的淡水井呢?

這一現象過了好長時間才被科學家弄明白。原來,這是陸地贈給海洋的禮物。科學研究發現,這塊奇特水域的海底是鍋底似的小盆地,盆地正中深約40米,周圍深度在15米至20米。盆地中央有個水勢極旺的淡水泉,不斷地向上噴湧著清如甘露的泉水。

就像我國濟南市大明湖裏的趵突泉一樣,晝夜不停,永不枯竭。而且,這個淡水泉中湧出的水量為每秒40立方米,比陸地上最大的泉還要大得多。這股泉水就這樣在海中日噴夜湧,出鹹水而不染。在風力流的影響下,從泉眼斜著上升到海麵,形成了奇妙的海中“淡水井”。淡水隻有陸地上才有,那麼海中怎麼出了淡水井呢?查來查去,找到了淡水井的來路。原來,是地下徑流流入海底,又從泉眼噴出。地下徑流難以計數,不難想象,茫茫大海上也就絕不止佛羅裏達東海岸這一眼淡水井了。

淡水河形成的原因

原來,瀕臨海洋的陸地表麵滲入雨水後,如果地下的透水岩層或裂隙向海裏傾斜,而且海底岩層又有不透水層,那麼滲入地下的水就會形成一條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這條河流就流入海底的地層下麵。一旦遇到出口,地下水就會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除了海底噴泉能產生淡水河之外,在流入海洋的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由於水量巨大,往往也能形成類似的淡水河。比如,在非洲西海岸剛果河河口附近航行的船舶雖然遠離大陸150千米,卻能在海洋裏吸取淡水。

相關故事記載

有一家雜貨店,院子一角放著一個奇特的東西。說它像大缸,可是沒有底;說它似煙囪,卻又太粗大。再仔細一看,發現它非竹也非木,非金屬也非磚石。店主也叫不出它的名字,不曉得它的用途,因此一直將它丟在牆角。

有一天,一名海船商人路過此地到雜貨店選購物品,偶然發現這一奇物。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舍不得離開。店主好奇地走來,問商人買不買此物。海商忙說:“買!你要多少銀子?”

店主想敲這海商的竹杠,於是說:“這是我店祖傳的物品,非10兩銀子不賣。”海商二話沒說,付了10兩銀子,就叫人將奇物抬走。店主納悶地問道:“你花那麼多銀子買此物何用?”

海商告之:“這是一件寶貝,名字叫海井,是一口專門造淡水的井。在海上隻要將它放到海裏,就不愁沒有淡水喝。”

說完,海商又取出100兩銀子贈給店主。

相關報道

2007年7月10日,駐河北省邯鄲市的我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三水文地質隊在我國東海嵊泗島北部約15千米處海底首次成功打出淡水井。經權威部門檢測,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

這次勘探采用的小平台加駁船聯合完成勘探井施工。有關部門正在組織科技人員加緊進行室內資料分析整理工作,不久將提交我國首個海底淡水資源勘察技術報告。

據了解,這口淡水井於2007年5月4日開工,5月10日完成直徑1.33米小口徑探孔,深度為213.30米,進入基岩地層12.30米,至6月3日完成第四含水層成井、洗井和抽水試驗工作。

科學研究

經我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化驗,這口井勘察到的第二含水層內為淡水,每小時湧水量為30.71立方米,氯離子含量為每升587.9毫克,達到飲用水標準;第四含水層內為鹹水,每小時湧水量為119.29立方米,氯離子含量為每升4826毫克,遠好於海水。兩層水均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

拓展閱讀

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科學家在太平洋一片水域發現大片海底淡水。這種海底淡水不是海底泉水噴湧出的,也不是大河河口的延伸。科學家認為這是降水積聚引起密度升高而造成離子滲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