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因的假說(1 / 1)

地震成因的假說

大陸漂移的假說

20世紀20年代初產生的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層產生褶皺並不需要收縮,當大陸移動,前緣如果受到阻力就會發生褶皺,就像船在水上行駛時,在船頭產生波浪那樣。在20世紀30年代,經過激烈辯論之後,大陸漂移說又宣告失敗。

海底擴張的假說

20世紀60年代,有人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認為由於海底的不斷更新和擴張,造成古磁場和年齡數據的對稱分布。

而當擴張的大洋地殼到達火山邊緣時,便使俯衝到大陸殼下的地幔逐漸熔化而消亡,因而無法找到古老的大洋地殼。

板塊構造學說

到了20世紀7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產生了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強調全球岩石圖並非一塊整體,而是由歐亞、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在地幔頂部的軟流層上,隨著地幔的對流而不停漂移。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較多的地帶;大地構造活動的基本原因,是幾個巨大的岩石層板塊相互作用引起的。由於地震是大地構造活動的表現之一,所以板塊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拓展閱讀

地震除直接對人類社會造成災害外,還可能引起繼發性自然災害;比如海嘯、大火、水災、山體滑坡、地表塌陷等現象;在人類活動的區域還會發生易燃物爆炸、有毒化學品泄漏、環境汙染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