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形成的三大假說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大陸漂移的假說、海底擴張的假說、板塊構造學說。
20世紀20年代初產生的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層產生褶皺並不需要收縮,當大陸移動,前緣如果受到阻力就會發生褶皺,就像船在水上行駛時,在船頭產生波浪那樣。在20世紀30年代,經過激烈辯論之後,大陸漂移說宣告失敗。20世紀60年代,有人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認為由於海底的不斷更新和擴張,造成古磁場和年齡數據的對稱分布。而當擴張的大洋地殼到達火山邊緣時,便使俯衝到大陸殼下的地幔逐漸熔化而消亡,因而無法找到古老的大洋地殼。至20世紀7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產生了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強調全球岩石層並非一塊整體,而是由歐亞、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在地幔頂部的軟流層上,隨著地幔的對流而不停漂移。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較多的地帶。板塊構造活動是幾個巨大的岩石層板塊相互作用引起的。由於地震是板塊構造活動的表現之一,所以板塊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1976年7月28日我國唐山大地震時,人們發現震區特別是極震區的地麵出現許多變化: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沉,有的地方發生平麵扭動,強烈地形變區集中在地震斷層的兩側。
在這個地形變化帶內,最大垂直錯距達1米左右;地震斷層水平形變呈順時針扭動,兩側的點位相對位移量約為2.5米。一些地方出現鼓包、鼓台,一些地方的扭動使道路、路旁樹木錯開。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即地震烈度。
在我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做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麵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拓展閱讀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頻發火山地震的國家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
日本是一個經常發生火山爆發和地震的國家。日本境內為什麼多火山、多地震呢?原來,日本列島正好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按照地質板塊學說,太平洋板塊比較薄,密度比較大,而位置相對低一些。當太平洋板塊向西呈水平移動時,它就會俯衝到相鄰的亞歐板塊之下。於是,當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兩大板塊交界處的岩層便出現變形、斷裂等運動,從而產生火山爆發、地震等。
日本是地震頻發國家,據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所發生的裏氏6級以上地震有20%發生在日本。日本民眾麵對地震不恐慌、不混亂,異常鎮定、沉著,社會秩序有條不紊。那麼,日本人為什麼不怕大地震呢?
1995年1月17日,日本遭遇了裏氏7.2級的“阪神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次大地震後,日本政府又強化了防震抗災措施,不僅從中央到地方迅速製定了地震防災策略,還提高了建築物抗震的標準。
此外,各個地震多發區的居民組織經常進行一些綜合性防震訓練和地域防災訓練。日本全國各地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免費向市民開放,讓市民們親身體驗地震。這些地震館內有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有模擬地震的震動平台,供人們親身體驗6級“地震”的狀態。
因此,對日本國民來說,強烈的防震救災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在每年法定的“防災日”,日本全國上下都會動員市民參與大規模的地震防災演練,一方麵讓市民懂得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災難,另一方麵也是提醒市民時時不忘防災。
在這塊經常晃動的島嶼上,“久經震場”的日本人由於掌握了大量的地震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震經驗,所以麵對地震往往比其他國家的人要鎮靜得多。同時,日本在測震、防震方麵下了很大功夫,投入了巨資,他們當然就不怕震了。
拓展閱讀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隻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也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等。據《漢書》等史料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5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