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地區,這裏覆蓋著厚厚的一層黃土,而且土質疏鬆,連同它下麵的疏鬆的紅土層厚度都在100米以上。由於缺乏草木的庇護,所以一到雨季,由於大量雨水的衝刷,許多泥沙就會隨雨水進入黃河,使河水變成滾滾泥流,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泥河。
長江選擇的是南線。長江上遊的水土流失區僅有36萬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比較集中的地區隻有十多萬平方千米,其中除去耕地麵積,所剩下的水土流失麵積同黃土高原那樣有40萬平方千米的範圍相比,已不算很大。
可見,長江上遊沒有像黃河上遊那樣產生大規模水土流失的自然環境。
雖然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有加劇的趨勢。但可以預見,長江內含沙量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長江不太可能變成第二條黃河。
拓展閱讀
長江全長6397千米,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總麵積180.85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1/5,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
黃河的水為什麼是黃色的
在很多年以前,黃河的水並不黃,它的名字也不叫黃河,叫做大河。根據史料記載,在唐代的時候,人們發現大河的水漸漸變成了黃色,因此改稱其為黃河。那時的人們或許並未想到,黃河的名字就這樣延續至現在。
黃河的發源地位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的北麓,途經9個省區,全長為5400多千米,是世界上的長河之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幾千年以前,人們開始在這繁衍生息,因此被稱為母親河。如果你來到黃河邊,一定禁不住會問:“黃河的水怎麼會是黃色的呢?”
原來,黃河是一條含沙量最大的河。特別是中遊地區下段,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約37千克,暴雨過後,每立方米河水的含沙量高達600千克。
其實,在黃河源頭,水還是清澈的。到了黃河中遊,它要穿越黃土高原。這黃土高原呀,土質又鬆又厚,厚達數十米,每到下雨時,雨水衝刷黃土層,夾著泥沙入黃河。在下遊,由於地勢平坦,水流緩慢,大量泥沙在河床上沉積下來,越堆積越厚,使河床不斷抬高,人們必須年年加高河堤,防止河水泛濫,致使黃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上河”。
其實在很多年以前的黃土高原也並非目前的這個模樣。那裏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以及水草豐美的草原,生存著各種各樣的動物。
可是,因為人們長期以來對於森林的破壞,使得很多的草原與林地變為荒漠,結果很厚很厚的黃土全都裸露了出來。再加上黃土是十分疏鬆的,經過雨水以及河水的長期衝刷,泥沙被流水攜帶著流進了黃河,結果把黃河的水染黃了。現在,假如舀一碗黃河的水,就能沉澱出半碗泥沙來,因此民間有“一碗黃水半碗沙”的說法。
為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使黃河的水變清,最重要的一條是在黃河中上遊的廣大黃土地區種樹、種草,讓樹根、草根抓住泥土,不讓雨水把泥土帶入河裏。隻要我們長期堅持植樹、種草、保護環境,黃河的水是有可能變清的。
拓展閱讀
黃河是世界上所有河流中含沙量最大、輸沙量最多的河流。它流經的黃土高原麵積為40萬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000米。如果把我國其他地區的黃土加起來,那麼我國黃土的總覆蓋麵積達63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耕地麵積的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