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從哪裏來的
地球是從哪裏來的?這可真是個複雜的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答案。人們渴望更多地了解地球,並且提出了許多關於地球和太陽係形成的假說。
最早的假說——質點說。這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於1755年最早描繪地球和宇宙形成的假說。他提出,宇宙中最初散布著微粒狀的彌漫物質,稱為原始物質。這些物質在相互吸引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較大的團塊,團塊又陸續把周圍的微粒吸引過來。
就這樣,這個團塊像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吸引力最強的核心部分吸引的物質最多,先形成太陽。外麵的微粒在太陽的吸引力下形成行星和其他星際物質,這其中就有地球。
最簡明的假說——星雲說。這是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的。太陽係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星雲。46億年前,當氣體冷卻引起收縮時,使得星雲旋轉起來。由於重力的作用,氣體不斷收縮,旋轉速度加快,星雲變成扁的圓盤狀。
這就有點兒像我們家裏用的洗衣機,洗衣機有一個脫水機,把濕衣服放進去,脫水機快速旋轉起來,衣服內的水分就會被拋出去,濕衣服變成了幹衣服。把水拋出去的力就是水滴在做圓周運動時產生的離開中心的力,這個力叫做離心力。同樣的道理,當旋轉的星雲邊收縮邊旋轉,周圍物質的離心力超過了中心對它的引力時,就分離出一個圓環來。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圓環產生了。最後,中心部分變成太陽,周圍的圓環變成了行星,其中一顆就是地球。
最浪漫的假說——拋出說。這是前蘇聯的天文學家費森柯夫提出的。他認為,太陽因高速旋轉後從圓球狀變為梨狀,最後在細小的一端處斷開,被拋出去的物質就成了行星,地球就是被拋出後形成的。拋出物質後太陽縮小,旋轉速度變慢,一旦旋轉加快,又可能成為梨狀而拋出一個行星。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太陽係。這些充滿想象力的假說還不是全部。幾百年來,在探索地球誕生和宇宙形成方麵還有很多新奇的理論和假設呢!
拓展閱讀
地球是太陽係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地球外麵有大氣層和磁場,地球表麵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才是陸地,因此地球被稱為“藍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