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體驗科技生活的指導1
1.學校組織學生科技活動的原則
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科技體驗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改革,是培養國家新型建設人材的迫切需要,各級學校若想搞好這項教學,就應該加大學校教育的科技含量,大力開展科技教育活動,使學校的科技教育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和經常化、係統化;另外,這項活動,還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學校的科技教育活動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從培養少年兒童的科技意識、科技興趣、熱愛科學的品質人手,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校員接受現代科學技術。例如,組織學校員參觀現代化工廠,舉辦科技講座,參觀科技展覽,了解科技發展動態等。農村的少先隊員可組織開展科學種田,增產增收考察,養殖科研成果展覽等活動。讓學校員充分認識科學技術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使自己成為懂科學、有技術、會創造的新型人才。
學校的科技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科技教育活動要和解決生活、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如組織學生開展修舊利廢、小改裝、小發明活動,或開展養殖技術新法。提高效率小改革、治病一絕等活動,引導學校員從生活實踐中發現科研項目,培養創造精神。
學校的科技教育活動要用科研成果促進發展
在學校的科技活動中,要把科學研究的方法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組織學校員學習、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指導學校員去發現和研究新的科研題目,同時要注意總結和發現學校員的研究成果,建立獎勵機智,用科研成果去促進科技活動的深入開展。
學校的科技教育活動要注重高新技術的應用
學校的科技教育,要注重高新技術的學習應用教育。要通過操作電子計算機活動,培養學校員應用高新技術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學校的科技教育活動應把創新作為主要內容
學校的科技教育,要把培養學校員的獨創精神和協作精神,作為學校科技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組織各種專題攻關小組,開展科技活動,使學校的科技活動呈現出勃勃生機。
2.學校組織學生科技活動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在理科教學中,雖強調基本知識的掌握,但存在著重理論、輕技能、重分數、輕應用的現象。這種局麵如沒有一個大的改觀,就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我國教育就無法適應新技術革命之挑戰。為此,必須在中小學科技教育中讓現代中小學生了解到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中的巨大功能,徹底改變種種錯誤的價值觀念,正確估價現代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改善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麵的作用;了解當代先進科技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增強學生的科技素質。
強化科技素質教育
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強化科技素質教育的觀念。不能把科技素質教育僅僅看成是理科教學的事,而應從學校教育的方方麵麵來強化。尤其目前各學科互相滲透,聯係愈來愈廣泛,邊緣學科不斷出現,僅從教學這個角度看,科技素質教育也應是各學科教學共同的任務。
其次,要把科技素質教育同過去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論調區分開來。讓學生學好數理化知識是必要的,但隻學好數理化知識並不等於就有了較高的科技素質。
還需注意的是,學生科技素質的提高能夠促進其他素質的提高,而科技素質的提高也需要其他素質的提高來支持。因此,科技素質教育必須與其他內容的素質教育融合在一起全麵實施,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體現教育的科技性
培養社會生產和生活適應能力強、綜合能力高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從大課程論的角度出發,建立適應科技革命挑戰的新課程體係。把通俗的高科技知識、方法引人各科教學之中;或者在中小學開設科技課,根據不同年級有計劃地進行科技教育,使學生了解現代生產的一般工藝,掌握現代生產科學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生活方麵所必需的基本科技,以體現中小學教育的科技性。例如,小學階段可以開設科技啟蒙課,從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的發展角度出發,使之樹立勞動產生樂趣、生活創造美感、科技帶來文明、生產創造財富等觀念。在課程內容上將科技與家庭、社會和世界等方麵的知識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從小養成科技誌趣,啟發他們追求科技的熱情。中學階段既要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通用性和遷移性,以使他們在知識、技能、觀念等方麵都能達到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需要的標準。這一階段盡可能讓學生了解現代工農業生產資料,各種通用機械和常用工具的使用,介紹科技與人類的關係,講授電子計算機原理、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除開設必修課外,積極開設各種選修課或專題講座,吸取科學與技術的最新成就,從現代科學、技術的前景出發,提高學習的起點,製定不同年級和階段的培養目標,區分層次與重點,使科技教育課程在縱的方麵形成由淺人深的係統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