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武
馬君武(1881~1940)博士,原名道凝,改名和,號君武,原名馬道凝,又名馬和,字貴公、厚山,號君武,祖籍湖北省蒲圻縣人,出生於廣西省(今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我國民主革命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政治活動家。馬君武先生為廣西大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北蔡(元培)南馬(君武)”之稱。
1900年赴新加坡見康有為,銜命回廣西策應唐才常起義。1901年自費赴日本讀書,為廣西第一個留學生。初與梁啟超辦《新民從報》,旋追隨孫中山革命。1902年與章太炎等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十二周年紀念會”。1903年入日本就都大學學應用化學。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為首批盟員,參加起草同盟會章程,被選為執行部書記長。1906年回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7年赴德國入柏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
馬君武辛亥革命前夕回國,值上海起義,出任《民立報》主筆,呼號革命。旋被推為江蘇省代表,出席獨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創建中華民國,推選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民國始元,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和臨時參議院參議員,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赴德國入柏林農科大學。
1916年,馬君武回國,次年隨孫中山南下護法,任軍政府交通部部長及廣州石井兵工廠部工程師,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秘書長,隨軍入桂討陸,7月任廣西省長。次年被迫撤退,從此轉入學界。
1924年任上海大夏大學校長。1925年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1926年1月任北京政府司法總長。1928年回廣西創辦廣西大學,任校長。1932年兼任兩廣硫酸廠廠長。1937年抗戰爆發,任最高國防會議參議及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複任廣西大學校長,次年病逝於任上。生平譯著甚豐,主要有:《物種起源》、《達爾文》、《民約論》、《彌勒約翰之說》、《賦稅論》、《唯心派钜子黑智兒之學說》、《代數學》、《礦物學》等書。
馬君武是南社詩人,也是達爾文主義在中國最早的傳播者之一。他的詩,以鼓吹新學思潮和愛國主義為特色。《華族祖國歌》宣揚物競天擇思想,號召中華民族“肩槍腰劍”,奮起救亡。《從軍行》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她殷勤教子,鼓勵他從軍殺敵,保衛祖國。《京都》抒發“欲以一身撼天下”的雄圖壯誌。《去國辭》寫流亡異國前夕的怨憤。在艱難的條件下,馬君武不消沉:“祖國前途正遼遠,少年發想要雄奇“(《贈虞君》);誓使華嚴從地起,莫臨滄海患途窮”。他的詩總是洋溢著樂觀、光明的基調。
馬君武反對擬古,強調獨創。《寄南社同人》詩說:"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範鑄詩才。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托古胎。"他的詩多描寫國外風光,又好以西方故實、科學知識和資產階級哲理入詩,代表了黃遵憲以來作家們吸收新詩料、開拓新詩境的努力。留學日本期間,馬君武曾編印《新文學》一冊,譯載歌德、胡德、拜倫詩若幹首。柳亞子曾譽之為:“抗手無時輩,椎輪異昔賢。歐花兼米錦,哀怨雜鮮妍。”
“種樹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對好湖山。”這是廣西大學首任校長馬君武先生在廣西大學任內撰寫的一幅對聯。正是懷著這種為壯鄉培育佳弟子、為八桂輸送棟梁才的雄心壯誌,馬君武先生與他的一批同道者於1928年10月創辦了廣西大學。從此,廣西這片古代的蠻荒之地終於點燃了現代文明的火種。
嚴範孫
嚴範孫先生(1860~1929)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他早年入翰林,後出任貴州學政、學部左侍郎等職。清朝鼎覆,先生繼續活躍於文化教育領域,發揚我國私人辦學之傳統優勢,並注入時代活力,積極探索與西方教育模式之整合,獎掖後進,成就者多;且擅書法,與華世奎、孟廣慧、趙幼梅並稱津門四大書家,世人以得其隻字片紙為榮,故頗值得一書。
先生原名嚴修,範孫乃其別號。原籍浙江慈溪。先世於順治年間移居天津。鹹豐八年(1858年)為避英法聯軍之禍,舉家寄居直隸(今河北)三河縣。鹹豐十年(1860年)。先生出生於此。幼年就傅,習字讀經;及長,入庠,補廩膳生。光緒四年(1878年),從陳奉周習西學,遍學數理化醫等科,終身不輟。光緒八年(1882年)應鄉試並中舉人。翌年參加會試,連考連捷,中進士。據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卷下,嚴修考中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二甲第十一名進士,賜出身;據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九,嚴修字夢扶,號範孫,直隸天津人。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度支大臣。當然這是他在清廷退位前所任官職。
範孫先生科舉起家,以才華立身,少年壯誌,銳氣奪人。在翰林院時,曾向當時名臣張之洞請教為學之道,並信奉“學以致用”之信條。他研讀古籍注重有裨世用,曾投入大量精力研習《勾股舉隅》《數理精蘊》、《地球新錄》、《天文啟蒙》、《格致入門》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對其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授編修後,初任會典館評校官,不久授貴州學政,踏上黔軺五千裏之征途。
此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的消息不絕於耳,範孫“嗒然若喪”而又無可奈何。抵黔後,目睹邊省貧窮,士習閉塞,決意予以更張。甫到任,即趕往各州縣考驗生員,了解各地士風文情。提出“敦晶勵學,講求實用”,考試時一改舊規,試題力避纖仄,策論重時務,令考生暢所欲言,無所遜避,並加試算學。優貢、拔貢之考選,不惟筆答,還親自主持麵試,且深入鄉裏,察訪考生德行。又大膽變通書院舊法,改組學古書院,選拔優秀士子入學。學習課程除經史外,增設英文和格致、算學等西方科技知識,使之成為晚清貴州首所新型學校。為助學興教,範孫將自藏書籍十四箱中之大部捐存學舍,並從通都大邑購進西方科技書籍及報刊,以供閱覽,此外,又以俸銀千兩籌開書局。範孫誨人不倦,常親自為學生解答算題,十數月如一日,風雨無阻,使學風為之一振。範孫還大膽革處積弊,明令革除補稟費、封印等費等名目,嚴禁鋪張糜費,隨員、家人亦無所取。當範孫任滿還京時,竟負債銀4000兩。離黔後,貴州學界立“去思碑”與“誓學碑”各一通,稱其“經師兼為人師”,“二百年無此文宗”。可見其為官之清廉與口碑之佳美。
範孫以學政任上之親身感受,認定科舉積弊深重,不除則國運危矣。尤其是中日馬關之約,使之深感“厝火積薪,危若燕幕”。不變革科舉,興學育才便無從談起。經多日醞釀,範孫上《奏請設經濟特科折》,被梁啟超稱之為“戊戌變法之源點”。據《清史稿·選舉誌·製科薦擢》記載:
洎光緒中葉,外侮孔棘,海內皇皇,昌言變法。二十四年,貴州學政嚴修請設經濟特科,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會禮部複議。八月,慈禧皇太後臨朝訓政,以經濟特科易滋流弊,罷之。庚子,京師構亂,乘輿播遷。兩宮怵於時局阽危,亟思破格求才,以資治理二十七年,皇太後詔舉經濟特科,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督、撫、學政保薦,有誌慮忠純、規模閎遠、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悉心延攬。並下政務大臣擬定考試事宜。禦史陳秉崧奏請力除夤緣積習,詔飭諸臣務矢至公。既三品以下京卿紛紛保送,帝覺其冗濫,適太仆少卿隆恩薦疏,上竟報寢,並命撤銷太常少卿李擢英前保諸人。二十九年,政務處議定考試之製,如廷試例,於保和殿天子親策之。凡試二日,首場入選者,始許應複試,均試論一、策一。簡大臣考校,取一等袁家穀、張一麟、方履中、陶炯照、徐沅、胡玉縉、秦錫鎮、俞陛雲、袁勵準等九人,二等馮善徵、羅良鑒、秦樹聲、魏家驊、吳鍾善、錢鑅、蕭應椿、梁煥奎、蔡寶善、張孝謙、端緒、麥鴻鈞、許嶽鍾、張通謨、楊道霖、張祖廉、吳烈、陳曾壽等十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