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語文教學的故事推薦26
129.賈島推敲煉字
賈島(779-843)是唐代詩人,屢次應試沒有考中,一度出家當和尚,後來聽從韓愈勸告還了俗,當過小官。
他作詩時,非常講究鑄字煉句,反複苦吟思索,為此傳下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他騎驢訪問隱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歸,他便在門牆上題詩一首(即《題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繪李凝隱居地的幽靜景色,敘述自己來訪不遇,以後再來,一同隱居。
從李凝隱居地往回走,賈島一直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有個字似乎應該改一改,原詩是這樣:“島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還是改為“敲”字好?
賈島在驢背上反複思索,總是猶豫不決,不知不覺間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想把這個字定下來。這樣一直走到長安城裏,他還是做著手勢不斷苦吟。這時,當時任長安地方長官的韓愈出門辦事,賈島由於太專心了,一頭撞進韓愈的儀仗隊還不覺得。儀仗隊的士兵見賈島這麼放肆,已經衝進了第三節還要向前闖,便不客氣地把他揪下驢來,推到韓愈跟前。韓愈問賈島,為什麼無緣無故衝撞他的車騎?賈島這時已回過神來,連忙說明是由於在驢背上做詩,神情恍惚的緣故,並非有意衝撞。韓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對賈島的問題也發生了興趣,不但沒責備他,反而立馬想了很久,然後說:“用‘敲’字好!”於是,這兩句就最後定下來,成為: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改為“敲”字,是用來反襯李凝隱居地在萬籟俱寂中更見幽靜,也就是響中寓靜,這比在萬籟俱寂中無聲無息的推門要好。從此,韓愈和賈島便成了詩友。
賈島的苦吟,有時確有成效。他還寫了一首《憶江上吳處士》,其中兩句說: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這不僅寫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繪得非常壯闊,但字句卻很簡練,也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130.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嶺之中,有一條崎嶇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著一些衣衫襤褸的囚徒,其中有個手拄竹竿、腳步蹣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這是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由於一個案件的牽連,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經這山勢險惡、行路艱難的蜀道。
曆經千難萬險,他們來到高聳入雲的白帝城。這時,突然傳來一道聖旨,說是皇上已大赦這批犯人。李白開始不相信這是真的,看到人們在歡呼雀躍,才醒悟過來。
第二天一早,他迎著曙光,乘上一條輕捷的小船,從長江上遊漂流而下,沿途的壯麗景觀目不暇接,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不絕於耳,他禁不住吟出《早發白帝城》詩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雖然活著回來了,但窮愁潦倒,貧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並不屈服命運的擺布,依然保持著灑脫、豪放的性格。當他住在安徽采石磯時,有一天夜裏,他興致勃勃地穿上當年在宮中空的錦袍繡服,踏著月光來到江邊,登上釣魚小船,倒了兩杯酒,邀請天上的明月來對飲。明月似玉盤,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飲一杯,神思飛揚,再飲一杯,熱血奔湧。他朦朧地看到水中圓月對自己含笑點頭,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撲通”一聲翻進了江中。後來宋朝時,有人針對此事作詩道:
采石月下訪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