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語文教學的故事運用1
1.趣味故事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們常常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感到苦惱,如錯別字呀,標點符號的不正確運用呀,文章的平淡無奇、空洞抽象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些現象特別是在一些學生基礎較差的學校尤為突出。對於這些現象,教師們苦口婆心、反複糾正,但卻收效不佳。如果變換一種方式,也許比苦口婆心的說教要好得多。在語文教學中適當穿插思想鮮明、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小故事,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本人在教學中對這一經驗進行嚐試,確實受益非淺。
從前,一個用錢買得官爵的財主,為了玄耀門庭,誇富鄉裏,除夕夜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個秀才看了非常氣憤,晚上提筆將對聯中的某些字添了幾筆。第二天早晨,財主開門又一次欣賞對聯。不看則罷,一看氣個半死。原來,對聯變成了“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秀才僅僅在“士”、“夫”、“人”三字上作了改動,就使整副對聯麵目全非,讓窮人看了拍手稱快。通過類似的故事,或者說是笑話,學生在捧腹大笑之餘,至少會悟出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字一個形、一個義的道理。書寫不規範,或者多筆劃,就會鬧出笑話。
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同音字很多,運用不慎,也會給人留下笑柄。從前,有個縣官上任。當地鄉紳聽說縣官喜歡枇杷。為了巴結縣官,鄉紳就買了枇杷派人給縣官送去,並附上封信,大意不外乎是說,聽說大人喜愛枇杷,特意獻上一些,敬望笑納。縣官拆信一看,見把“枇杷”寫成“琵琶”,覺得好笑,隨即賦詩一首:“枇杷不是此琵琶,隻恨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在作文批改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同學對標點符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認為標點符號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因此,在一篇作文中要麼不用標點,要麼一逗到底,結果使文章不能正確表情達意。通過下麵的故事,或許能使學生認識到標點符號的重要性: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占領了一個村莊,寫出一條威脅老百姓的標語:“有糧不賣給八路軍吃!”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用筆悄悄在標語中加了一個逗號,標語成了“有糧不賣,給八路軍吃!”僅僅一個逗號,使標語的意思與敵人針鋒相對,愛國之情盡在其中。舊時,有這樣一副對聯:“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傷悲。”一看就給人不吉利的感覺。有人分別在上聯的“安”字後麵和下聯的“好”字後麵加了一個逗號,這副對聯就變成吉聯了。
由此可見,標點符號並非可有可無,而是一定得有,並且要用得準確無誤。有時一個標點符號的妙用,往往能起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在批閱學生作文時,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同學的文章語言貧乏,詞彙幹癟。遇到這種情況,你不妨用下麵的故事開導開導學生:有個學生以《我的一天》為題寫作文,通篇都用“天亮了,起床了,上學了”之類的語言。老師看了覺得厭煩,提筆批道:“當用了,不用了,不當用了卻用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今後少用了。”這樣的故事能使學生明白,祖國的語言詞彙是相當豐富的,要寫好作文,必須不斷積累詞彙,才能反映錯綜合複雜的事物,表達豐富深邃的感情。
有些同學的作文言之無物,空洞抽象。下麵的故事也許能幫助他們克服這方麵的缺點:清代鄭板橋的詩文很有名氣。一次他和老師郊遊,發現河麵上漂浮著一具少女屍體。老師詩興大發,吟詩一首:“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鄭橋橋一聽,發覺老師這首詩有兩處明顯錯誤:一是主觀,沒有調查就斷定年齡是“二八(16歲)”,沒有親見就斷言是“風吹落”的。二是抽象、空洞,“三魂”“七魄”是迷信的說法,看不見,摸不著,不具體。鄭板橋於是對這首詩作了幾處改動。將“二八”改為“誰家”,“風吹”改為“何故”,“三魂”改為“青絲”,“七魄”改為“粉麵”。這樣一改,全詩就顯得客觀、具體,而且形象生動了。
文章講求精練,以情動人。明代徐文長的作品就有這方麵的特點。一次徐文長得知一個年輕寡婦多次向官府呈交要求再嫁的訴狀,都未得到允許。徐文長很同情這個女子的遭遇,為她寫了訴狀:“十五嫁,十六寡,公鰥叔大,花少葉,葉缺花,嫁呼?不嫁?”狀子僅用了二十個字,就把這個女子的不幸遭遇和處境敘述得清清楚楚,難怪乎縣官接狀後連批“嫁嫁嫁”。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的語林趣話是很多的,我們要善於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它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輕鬆輔助手段。但是,必須指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全麵係統地傳授語文知識,使用類似上述的趣味性故事,必須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適當穿插,恰到好處,絕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故事課,吹牛課。
2.故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思考
語文,一門充滿著趣味與智慧的學科,她欣賞讓人潸然淚下的散文、講解讓人匪夷所思的小說、感悟充滿人性思考閃耀人性光輝的詩歌。由此看來,語文課堂應該是最活躍的課堂。但是,在很多初高中,語文課堂死氣沉沉,語文成了呆板、乏味、無聊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課改適時地被提出來了。課改的一個要求就是要改變以前語文課堂呆板的形式、沉悶的氣氛,教師要使用一些講課的技巧,充分激發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調動語文課堂氣氛,從而達到讓學生喜歡語文、主動學習語文的目的。從教以來,麵對語文相對於數學、英語的弱勢地位,我一直都在想如何把自己的課堂調整得既輕鬆而又富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