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談談尺度。”他一手插在褲兜裏,斜靠在講台邊,問,“什麼是尺度?”
“距離。”底下有人說。
“尺子。”
“大小。”
“長短。”
“女明星是否一炮而紅的衡量標準。”
教室裏哄堂大笑。
“有點道理,”他也笑,露出淺淺的梨渦,“這名同學一下將概念深化了,建築中,人是不可缺少的衡量標準。”
“沒意思!低俗!”我扭頭對白白說,卻看見白白一隻手支著臉,頗有些陶醉,“以前怎麼沒發覺他聲音這麼好聽。”
我一聽這口氣就覺得不對,提醒她:“論文論文……”
“哦哦,”白白回神,抹掉口水,“真是無趣,我都快睡著了。”
我滿意地點點頭。
說話間,幕布上投射出了一張照片,是羅馬的萬神廟。
“羅馬萬神廟,”顧長熙用激光筆指著屏幕,道,“羅馬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圓型的平麵,穹窿式的屋頂。”
“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係。當然,”顧長熙淡淡一笑,“你也可以認為是因為當時技術不夠先進,沒有辦法合上,所以留了個大洞在頂部。”
“這是一個很大體量的建築,在當時看來,可以用‘huge’這個詞來形容。具體有多大呢?”他切換了到下一張圖片,上麵用數字做好了標注,“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
他誇張地用手比劃了個圓筒的姿勢,打了個比方:“就像一個非常圓圓滾滾的大胖子,但是這個胖子大概有——13層樓那麼高。”
底下有女生笑。
有同學低聲驚歎,因為從圖片上看,萬神廟不過上下分了三層,怎麼都不像有13層樓那麼高。
“不信?”顧長熙笑眯眯地道,“那我們看這張。”
屏幕上出現了萬神廟的內部空間,裏麵有圓形矩陣排列的神龕,穹頂上是一圈圈方形向內凹陷的圖案,太陽光從洞進圓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
而裏麵的人,顯得格外矮小,大概隻有食指那麼長。
大家臉上出現恍然大悟的神情。
“所以,”顧長熙走下講台,將手撐在第一排同學的課桌上,總結道,“剛剛我說人是建築中不可缺少的衡量尺度,在這幅圖上就顯而易見。光看圖片,不知道大小,而有人在裏麵,就能知道個大概。同學們在做建築設計的同時,要充分把握好尺度,當然,”顧長熙話鋒一轉,笑著一筆帶過,“做人,也要把握好尺度。”
第一排的同學把頭點得跟小雞琢米似的,好像脖子裏裝著的不是骨頭,而是彈簧。
這時候,我看見顧長熙似乎瞄了我一眼。
心裏立馬警覺起來。
顧長熙按了下激光筆的控製鍵,萬神廟消失,夕陽下的天壇緩緩出現在投影儀上。
不知是因為最近見得太多,人太敏感還是什麼,我陡然徒生一種不妙的感覺。
“天壇”,顧長熙親切地道,“明清兩代帝王祭祀上天的地方,它也是宗教建築,但是帶給我們的感覺和萬神廟比,就大不一樣,有沒有同學來談談?”
語畢,底下同學清一色地將頭一低,動作整齊劃一。
我趕緊埋頭裝作做筆記。
顧長熙在講台上踱了兩步,忽然道:“我記得有個同學寫論文是寫的天壇,不知她今天來了沒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