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舅舅萬萬沒想到外甥竟然這麼不講情麵,又生氣又傷心。
晚上,戚繼光把深感委屈的舅舅請來,懇切地說:“按輩份說,我應該尊敬你,可是在軍隊裏,你和我則是上下級關係,所以不可能不處罰你。軍隊要抗倭,不能沒軍紀,然而講軍紀就不能有私心。如果我從私情出發,袒護舅舅,那怎麼能使別人心服。因此,得請你老人家從大局著想,諒解外甥。”
舅舅被戚繼光這番坦率誠懇的話深深打動了,慚愧而激動地說:“我違犯軍紀,受軍法處置是完全應該的;你整頓軍紀,執法無私也是完全正確的。今後我一定帶頭服從命令,遵守軍紀,請你放心吧!”
戚繼光嚴肅處理舅舅違法的事,很快傳遍了全軍上下。
經過一段時間整訓,一支軍紀嚴明、英勇善戰的“戚家軍”終於訓練出來了。這支軍隊在以後的抗倭鬥爭中,不僅令行禁止,步調一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且對百姓秋毫無犯。倭寇一聽“戚家軍”來了,就聞風喪膽,狼狽逃竄。
37.為官不貪的於謙
於謙,字廷益,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著名愛國民族英雄。
於謙自青年時代就抱定以天下為己任的宏願。他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山西道監察禦史、兵部右侍郎兼河南、山西都禦史、兵部左侍郎兼巡撫、兵部尚書等職。由於他特別注重做人與為官的節操,認定“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一生不改謙虛簡樸的本色,人們讚揚他是:錚錚鐵骨,一身正氣;重節輕利,兩袖清風。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時,太監王振把持朝政,勾結內外貪官汙吏,擅作威福。那時,外地官員進京,必須饋送重金厚禮,不然,輕則辦事困難,障礙重重;重則降職免官,甚至下獄遭殃。對此,於謙從不趨炎附勢,從不隨波逐流。他在外地做官,每次進京,從不帶任何行賄之物,隻帶隨身行裝。
一次,一位好心的朋友勸他說:
“你不帶金銀入京,帶點手帕蘑菇之類的土特產品送一送也不妨麼。”
於謙舉起袖子,笑著說:
“誰說我沒有帶東西呀?你看,我這不是有兩袖清風嗎!”
為此,他還作了一首《入京》的詩:
“絹帕蘑菇並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戰,明軍大敗,英宗被俘。為保衛北京,挽救明朝危亡,於謙功勞卓著,貢獻無比,聲望大增,被譽為“救時宰相”。但於謙從來口不言功,行不居傲。一些功不及於謙的人,得到的封賞卻重於於謙,心中過意不去。於是,上書皇上,建議給於謙兒子加官升級,以示獎功賞績。
一天,景帝召見於謙說:
“眾臣為你請功,你以為如何?”
於謙懇切地麵辭說:
“國家多事,做臣子的不應考慮自己的私利,請皇上不必多慮!”
於謙一心為國,一生清廉,雖身居高位,卻向來不置家產,連自家所住房屋,也極為普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普通百姓之家。他59歲那年因遭誣陷後被害,朝廷派人抄家,才發現他家裏沒有一點私財,隻有正室鎖閉嚴實,打開一看,隻是放著景帝賜給他的蟒袍和劍器。
於謙的一生終如他年輕時所寫的《石灰吟》七律詩一樣:“千錘百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