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之?救之?引發大碰撞。
放棄太難!
在被醫生初步診斷患“唐氏綜合症”時,小桐桐的父母傻眼了;而幾位陪同的網友也有些不知所措。“他鄉的龍”說,自己還記得當時的“迷惘”:放棄治療?還是繼續救治?即使手術成功,孩子和家人還有多漫長的路要走啊!“不知道為什麼,那孩子特別有靈性,醫生當著他的麵和他父母談話時,小桐桐就一直默默流著眼淚無助地看著,一個9個月大的小孩好像害怕我們要放棄他……那晚久久難以入睡,因為他那眼神。”
消息一上網,便引發了熱烈討論與觀點碰撞。
有網友提出放棄,因為“讓人活下去是人道主義,讓人有尊嚴地活下去也是人道主義”;有人認為救了孩子,卻讓他及家人承受後麵的痛苦,太殘酷。
但也有人對此反詰:你怎麼知道智障者無法享受生命的快樂?恰恰相反,就我們的生活經驗而言,智障者對生活要求不高,壓力也更小,他們那種單純幹淨的快樂卻是許多正常人無法體驗到的。如果說生命的本質就是追求快樂,顯然他們比我們更容易達到這個境界。我們有什麼理由拒絕他們快樂地生活?
有的網友提出應當檢討這次救助活動;也有網友認為活動很好,“救助本來就存在風險,不管結果如何,我們已經實踐了一個承諾,那就是:愛!隻有不到10%的網友認為繼續救治“不值”。
“大家已經走到這一步,”他的父母說,“是個呆子他們也要養。”難道我們有權力,我們忍心讓他們抱著對那麼多好心人的感激來到陌生的廣州後,再帶著淚水從廣州離去嗎?隻要不放棄生命,就有可能出現奇跡!
生命沒有貴賤,也不應把人分作有用、沒用,發起網絡救助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弱者“落單”。
這場網絡救助仍在繼續,愛心仍在傳遞……
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救助故事,為了一個有智障的孩子,即使把他救活了他也不會和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樣生活,可是他的父母、全國各地的網友們還是沒有放棄他,因為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
“在一件幽暗的小平房裏,一位蒼老的母親撫摩著先世的丈夫的遺照,鏡頭一轉出現了一名看上去就知道是智殘的男子,畫外音出現(母親的聲音):原來我打算如果我走了,也一定把他帶上……可直到他們來了,我們娘倆兒的生活變好了!”與聲音同步出現畫麵裏的一群青年誌願者為這對娘倆兒買米、打掃屋子、料理生活……“直到這個公益廣告片結束,”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心,他們也會活得同樣的精彩!——“5月20日全國助殘日,”哦,原來!五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助殘日,一個為他們的獨特節日。
看到這兒就令人不自覺得想起張海迪、殘聯主席鄧樸方等身殘誌不殘的新時代的英雄,還有最近經常在各大報紙媒體中看到的特別音樂指揮家舟舟,盡管他是一名智障人士,但他本著對音樂的那份摯愛與熱忱,最終使他走上國際舞台,與世界級的指揮家同台獻藝。當然舟舟的成功與他自己的努力固然密不可分,但更多的來源於他身邊許許多多充滿愛心人們的幫助。
獻出愛心的這些人們各有各的緣由,有的是同情弱者,有的是樂善好施,有的是想為社會做些事情,但不管其出發點是什麼,得來的結果都是最好的,得到這些愛心的殘障人士的生活也都因此變得豐富幸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