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做快樂的自己14(1 / 2)

第四章做快樂的自己14

9.走出悲觀的陰霾

悲觀是青少年心理成長的一塊絆腳石,是青少年的一個致命缺陷,是通向成功的一大障礙。心理學上指出,悲觀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害怕的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它由精神引起,但還會影響到組織器官,引起相關的一些心理及生理疾病,如焦慮、神經衰弱、氣喘不接等等。於是人們都教育悲觀的人要樂觀,要積極,否則的話將會葬送自己的一生。青少年正處在學習知識、走向成熟、人格發展的黃金階段,如果被悲觀心理所控製的話,其未來是不堪設想的。

遮住陽光的悲觀心理

生活中有很多的青少年都存在著悲觀的心理。一般表現為發生一件事後做自我檢查,總結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從而在以後的行動中作積極的調整。就這一點來說,人人都會有悲觀,它是一個人進步的催化劑。但極端的悲觀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會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生活。

德國心理學家朗恩斯曾說過:“過多的積極想法容易給人誤導,讓人在仍需奮鬥的時候,卻認為已經勝券在握。”而事實上,悲觀的青少年,眼光總是專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後他們隻看到了什麼是沒有可能的。但樂觀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夠心想事成。

有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哥哥是悲觀主義者,弟弟則是個樂天派。他們升入中學那年的聖誕節前夕,父親想對自己的雙胞胎兒子進行一次“性格改造”,就為他們準備了不同的禮物:給哥哥的禮物是一輛嶄新的自行車,給弟弟的禮物則是滿滿的一盒馬糞。哥哥拆開那個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來:“你們知道我不會騎自行車!而且外麵還下著這麼大的雪!”父親歎了口氣,卻發現樂觀的弟弟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著什麼。“告訴你,爸爸。”他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悲觀者與樂觀者的根本區別不在環境,而在於思維方式和人生態度的不同。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認為自己“反正就隻能這樣了”的青少年往往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因為在這種“破罐子破摔”的精神之後,隱藏著另一種想法就是:“那再試一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積極的心態也好,消極的心態也罷,青少年享受青春美好,為最後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如何找到信念和激勵自己的方法,然後才能堅持不懈,努力奮鬥,取得成功。因此,有悲觀心理的青少年,不要再悲觀,要知道悲觀的性格與心理是黑暗,會一步步遮住你的陽光生活。記住:在這個世界上,人所處的絕境,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是生存的絕境,而是一種精神的絕境;隻要你不在精神上垮下來,外界的一切都不能把你擊倒。

如何走出悲觀的陰霾

悲觀心理是青少年中一種嚴重的不健康心理,對他們身心的危害極大。必須進行適當調適,走出情緒低穀,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那麼如何進行調適呢?

1.努力讓自己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越擔驚受怕就越遭災禍。因此,一定要懂得積極態度所帶來的力量,要堅信希望和樂觀能引導你走向勝利。即使處境危難也要尋找積極因素,這樣,你就不會放棄爭取微小勝利轉機的努力。你越樂觀,你克服困難的勇氣就越會倍增。並且培養樂觀、開朗、豁達、灑脫的性格對自己也是終身有益的。樂觀是希望之花,能賜給人以力量。大凡樂觀的人常常自我感覺良好,麵對失敗有點可貴的“阿Q精神”。樂觀的人還會時常笑容滿麵。如果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笑容,那請照一照鏡子,學著再去溫習一下微笑的感覺吧。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像人類的其他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這就是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