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書籍是前人留給後人的精神遺言。對於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象,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通過圖書在心靈上打下深深印記的。“盲人摸象”的典故,盛譽象之龐大;“曹衝稱象”的故事,極言象之沉重。這流傳千古的“一摸一稱”,不僅開啟了代代童稚的心智,而且還似乎向人們透出這樣的信息:大象不同於虎豹狼豺,是人類最可親近的動物。實際上,象作為一種複合型的文化符號,早就凝結在華夏文明的篇章裏。上古時代,黃帝乘坐的象駕之車,曰“象車”;古代,宮廷中貴婦人身穿的繪有各種圖案的禮服,稱“象服”。漢代宮廷裏曾養活著一批“象人”,其職責是同擅長樂舞的優伶,在朝賀或宴飲時,一道獻藝。象棋是我國最為普及的傳統棋種,古即有之,當今的博弈規則,遠在宋代就已定型……

然而,由於大象在我們的視野中早就“淡出”,當今十三億國人中,雖有諸多人觀賞過大象,但那僅是在一些大型動物園裏。真正能有幸看到野生象者,恐萬不及一。

幾年前,雲南邊防部隊一文友在軍藝進修時,曾多次向我繪聲繪色地講述過西雙版納的野象穀,特別是野象的那些神奇的故事,曾在我的心海裏,濺起過久久難以平靜的漣漪。

今年初夏,當我走進西雙版納,探訪了這裏的幾處熱帶雨林後,便暗自拿定主意:一定要看看野象穀,決不與野生象群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