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誠信相求,情到心動5
6以跪相求,感天動地難拒絕
教皇是基督教會的首腦。教會本來隻是管理宗教事務的團體,但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各個王國內封建主割據林立,連年混戰,造成王權衰弱,局勢混亂,這時隻有羅馬教皇可以統一指揮各國、各地區的教會。加上各民族又都信仰基督教,因此教會在群眾中影響很大,這就使得羅馬教廷成了淩駕於各國之上的政治實體,教皇成了各國國王的共同的太上皇。國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來主持;和國王同行時,教皇騎馬,國王隻能步行;接見的時候,教皇坐著,國王要屈膝敬禮。國王的權力來自教皇,神權高於王權。
不僅如此,教會還在各個國家擁有1/3的土地,並且向各國居民收取“什一稅”(即每人收入均1/10交教會)。文學、藝術、哲學、法律等都必須為教會和神學服務。一個人出生、成年、結婚一直到老死,處處都要受教會的管理和控製,教會擁有自己的監獄和刑法,還用“開除出教”的辦法來對付一切反抗者。一個人如果被開除了教籍,他的一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也就失掉了。這是一種最令人害怕的懲罰,連國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裏高利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製,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在矛盾激烈的關頭,亨利首先發難,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士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裏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裏高利則針鋒相對,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號召力非常之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
亨利麵對危局,被迫妥協,於1077年1月身穿破衣,隻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裏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認罪懺悔。
但格裏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隻好又前往卡諾莎去拜見教皇。
到了卡諾莎後,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保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亨利恢複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後,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後派兵把一個個封建主各個擊破,並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告滅。在陣腳穩固之後,他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強兵麵前,格裏高利棄城逃跑,最後客死他鄉。
顯然,亨利的“卡諾莎之行”是別有用心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並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他能不惜受辱取得暫時的和解,以便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再和教皇較量贏得喘息時間。結果,他成功了。
也許有人對這一舉動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認為此舉低三下四,尊嚴掃盡,豬狗不如。須知,非常手段要用在非常時刻,必要時,豁出老臉,“舍生取義”,也無不可。德國皇帝能雪地長跪求教皇的壯舉,堪稱“以屈求伸”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