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行旅
讀萬卷書,知識改變命運。
行萬裏路,見識影響人生規跡。
祖國的大好河山是閱不盡的巨幅畫卷和詩書。
德國諺語曰:『不出遠門枉活一生』,因為遠遊無處不銷魂。
閱讀山水,必須所至、所賞、所感。心開靈智,賞與感才有依憑。背包旅行心靜如水,才能融合於自然,才能欣賞:『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也才能感悟:『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美妙情懷。
水有源,樹有根。山西太原是王姓發源地。我默唱著“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在幽燕和並州秋高之時,獨遊晉祠,圓了尋根問祖的夢。
晉祠在太原城西南二十五公裏處。它坐西向東,背依青山,麵臨晉水,山環水繞,古木參天,近百座亭台樓閣、殿堂橋榭掩映在蒼林中。因冬暖夏涼,被稱為“北國小江南”。
晉祠源於一個故事。西周成王幼年繼帝位,一天與弟弟叔虞玩耍,拾起一片桐葉,剪成玉圭形送給弟弟說:“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一言九鼎。叔虞長大後便到唐國(今山西)當了諸侯。由於政績突出,“晉渠水灌三千頃,澤及民生”,後人建唐叔虞祠以示紀念。又因晉水發源於此,就改稱為“晉祠”了。
有人說,曆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隨著商周故事的流傳,薑子牙成了神,他的女兒——周成王與叔虞的母親,也便成了“聖母”。宋朝天聖年間,在唐叔虞祠內,修建了高大的聖母殿,並且成了晉祠的中心主殿。殿前八根木柱上各雕一條大龍,怒目利爪,風從雲生,躍躍欲飛。殿內寬七間,深六間,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全靠牆外圍廊上的木柱支撐。大殿裝飾和彩繪十分考究,經曆近千年,還基本保存完好,體現了中華建築文化的精髓。
聖母殿是晉祠中年代最古、建築最精、藝術最美、規模最大的國寶級建築。殿內塑聖母和四十二尊侍女像,個個生動,尤以十二宮女像最為傳神。她們有的機智靈秀,有的稚氣淳樸,有的莊重矜持,有的幽恨怨悵,反映了北宋宮闈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一個側麵,表達了藝術家對現實人生的感受,這是我國現存宋塑的珍品。
聖母殿左右另有二景。一是難老泉聲:在難老泉邊的假山上,有一縷細流垂下,池中立著一個漢白玉雕成的小和尚,托著一隻石碗,憨態可掬。泉水滴入碗內,叮咚作響,雨水滴入池中,淙淙有聲。泉水聲和雨水聲合奏交響,猶如琴鳴;二是古柏齊年:這是一棵臥於石階旁的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皴裂,冠頂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三千多年的風雨滄桑。聖母殿、難老泉和周柏被稱為晉祠三絕。
我流連在碧波如帶的晉水旁,穿行於眾多的殿堂亭榭裏,環繞在周柏唐槐的四周……李白的“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千古絕唱,司馬光的“山寒太行晚,水碧晉陽春”的名句,歐陽修的“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鬱古柏含蒼煙”的讚歎,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思緒蹁躚。
聖母殿西麵是太原王氏祖廟,由晉溪書院、子喬祠和王瓊祠三部分組成。晉溪書院是晉祠的又一勝景,創建於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當時正亭肅穆,講堂清雅,萬世師表敬奉在茲,是個學術氣氛濃鬱之處。現在這裏是海外太原王氏後援會和王氏宗族博物館,一方麵做民族民俗學研究,同時也接待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王氏後裔祭祖事宜。
書院的二進院為子喬祠。王子喬朔像端坐大堂,慈眉善目,安詳中略帶哀怨。
楹柱上一副對聯曰:
子晉導仁風,千秋訓迪壅川諫;
河汾綿德澤,百世繁昌級鏤家。
說的是公元前571年,東周靈王姬泄心,係黃帝四十一世孫。他的兒子名晉字子喬,“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時便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二十二年(前550年),穀洛二水泛濫,將毀及王宮。靈王決定壅土堵塞,子喬以“無過亂人之門而害天下”為諫,觸怒了靈王,於是被廢為庶人。他鬱鬱不樂,未及三年而亡,享年十七歲,後人把王子喬塑成為一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遊人在各種殿堂中看慣了長須老者的塑像,在晉祠中看到這位年輕人和聖母、宮女們的塑像,會有別樣的藝術感受。遊人的心境也會因此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