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經住在一個古玩市場的旁邊,小區大門的斜對麵就是古玩市場的大門。每到周六周日,市場裏麵人頭攢動,很是熱鬧。賣舊書舊報新舊古玩的,什麼都有。
在這個市場轉得多了,買了一堆的假貨之後,行裏的朋友也多了起來,對這個行當也漸漸熟悉了一些。小馬就是其中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他是做古玩的,故事中有個人物便是以他做的原型。這本書的構思源於小馬隨口講的一個真實的小故事。他是當笑話講的,說現在古玩行當造假的真是千奇百怪,他一哥們就花了兩萬塊錢把一塊膽結石當成舍利子給買了。
哈哈大笑之後,這個故事的輪廓在自己的心中瞬間成型了,幾天之後開始動筆,於是有了這本書。幾經周折,幾經易稿,今日終於得以出版。
這本書算是我目前創作的幾部作品中個人最喜歡的一部。
並不是要說這個故事有多好,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之所以喜歡這個故事,還是因為這個故事涉及到了一個很深刻的人性問題。
關於人性,西方文明中以“原罪”為主流,聖經說人皆有罪。
而我們的東方文明講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佛家也有“本性圓滿”之說。原罪的重點,不是叫人贖罪,而是叫人明白自身的不足。
“人之初,性本善”揭示出了人性本善,當生生向善。
有些西方人總是批判“中國人缺乏懺悔意識”,這種批判大抵是因為對東方文明的理解不夠透徹的緣故吧,試想,一個人生來是善的,若是一生向善的話,又何須懺悔?關於這個話題可延伸的東西太多,此處不作贅言了。
問題是,一個人的一生想要做到沒有過錯,那是不現實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成長的過程中,由於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同,人的性情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也便有了好壞之分。人的一生大多要經過青春激揚、年少輕狂的時代,如同大鬧天宮的孫猴子,盡管目空一切,最終還是戴上了“緊箍咒”,踏上求取真經之路。
作者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已經從那個輕狂的年少時代走了過來,過去的許許多多恍如童話,童話終於又變成了傳說。寫這本書也算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知道約束自我,不要總是把自己當塊寶,你不是舍利子,隻不過是塊尿結石。無論曾經如何,人性總是要回歸的。
書中的故事,作者在這裏特別做一點說明,關於佛家舍利子之說,作者從來就沒有否定過,書中也沒有。這不是本故事要討論的話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