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人道主義教育的指導1
1.人道主義教育理念的概述
人道主義教育就是用人道主義的手段、方式和思想培養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的教育。
教育首先必須是人道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要關心人、尊重人,教育是培養人而不是淘汰人,教育是使人成功而不是使人失敗。這是人道主義最基本的要求。就此而言,應試教育是一種非人道的教育,它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淘汰人、使人失敗、使人成為應試教育的奴隸。
教育必須要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人道主義教育要求教育要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不讓學生超負荷學習,學生有困難要及時幫助;教育要愛護學生,不用野蠻的手段教學,要培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愛好、創造力和想象力;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人道主義教育要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這是人道主義教育的目的和歸宿。
人道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出會關心人、會體恤人、會同情理解人的人,一個充滿人情味、充滿人文懷的人。應試教育單純地追求“高分數”而使人變得麻木不仁,單純的追求“精神”和“思想”而造成了對活生生的“肉體”的遺忘和虐待,以致“高尚思想”和“精神”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學校人道主義教育的原則
教師職業道德,是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規約著教師的個人行為,同時也對青少年成長,甚至對整個社會生活都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高校教師,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教師既要成為學術方麵的專家學者,又要成為培養和造就新型人才的行家裏手。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應當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的研究意義
研究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必須著眼於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離開了這個大背景來探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隻會流於空談。基於此,我們以時代的變化為出發點,對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進行考察,必將會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同時,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深入開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也迫切需要新的視野、新的角度。
(1)適應開放環境的需要作為社會職業道德之一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也必將受這種變化的深刻影響。這種變化,既為每一個教師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同時也提出了應予防範的問題。具體來說,一方麵需要強化高校教師對有利條件的利用和選擇,另一方麵需要增強高校教師能夠自覺地對不利條件排除和防範的能力。在機遇與挑戰同在的情況下,高校教師要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不被複雜所迷,不為誘因所動,就必須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並內化為一種外在的良好行為來塑造大學生的靈魂,引導大學生養成高尚的行為習慣。因此,開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研究,是適應改革開放環境的一個基本前提。
(2)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以一定的物質為基礎,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調整。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水準為之服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保證,並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這必將激發廣大教師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永遠不能滿足自身現有的知識和技能。
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元經濟主體和利益主體。雖然各種利益主體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具體利益,反映在文化層麵上就呈現出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和價值多元化的特征。
在這種多元價值的背景下,高校教師的價值觀和價值追求,也將呈現出多元的價值傾向。麵對各種不同的利益關係,高校教師必須提高自教自律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始終做到嚴於律己,敬業愛生、教書育人,正確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才能不被消極、落後的思想觀念所影響。
(3)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在本世紀,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項新內容。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地方,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而學生的成長是靠教師的成長來促成的。
教師隻有把自己視為一名持續的學習者,不斷反思自己的觀念、態度、策略、行為等方麵,並加以改正,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對於高校教師來說,學習的目的不能僅局限於“教”,更不是為了獲取報酬和獎勵才加強自身的學習,而是通過學習,不斷開拓自己的生命空間,不斷實現心靈的轉換,不斷開展創造自我。俗話說得好,“要想教會學生一杯水的知識,教師就需要具有一桶水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