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故事25(1 / 3)

第二章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故事25

69.華怡不求名利

華怡,中國船舶總公司第七研究院七○八研究所的一名科技人員,為我國發展氣墊船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在人生的旅途中隻度過了43個春秋。然而,她像一顆晶瑩的珍珠,閃爍著光華,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思念。

華怡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奉行一種行為準則。這就是:多多地奉獻,拚命地奉獻,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獻給事業,獻給同誌,獻給他人;而自己對於社會,則是少少地索取。這種準則刻印在她日常的一切行動中。

有人說,一張車票、一桶廢油、一扇門窗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小事往往能反映人的思想品質。一次,華怡到北京出差,工作結束後結伴遊覽頤和園,一走下公共汽車,她就把車票撕掉,說:“免得和其他可以報銷的車票混起來。”

在海上試驗時,她看見有人隨手把廢機油倒在海灘上,覺得這樣做既浪費又汙染海麵,她建議把廢油收集起來,拉到收購站賣掉,把錢交給國家。

對華怡為祖國的氣墊船事業做出的貢獻,人們尊敬她,黨和政府不斷地表彰她,她先後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然而華怡對於表揚、先進,特別是登報,上電視,總是設法回避。

1984年6月,上海市婦聯發信給華怡,要求說:“您是全市婦女隊伍中的先進人物,希望結合您實際情況,回顧總結您的成長過程。”華怡回信卻說:“自己沒有什麼成績,所以我想還是談談我們室裏的女同誌為振興中華所做的努力吧。”接著,她在信中一連介紹室裏七位女同誌的種種先進事跡,最後寫到:“我室的女同誌都很能幹,也肯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值得我學習。”1985年“三八”節前夕,電視台、報社的記者到七○八所采訪,請她談談自己,她回避;給她拍照,她躲開。記者隻得跟蹤到她的家裏,橫勸豎說,好容易才拍了幾張照片。然而,記者走後,她竟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找到科長,盯著他打電話,關照報社“一定不要登我的照片”。為了宣傳上海科技界婦女中的先進人物,電視台的攝象機鏡頭本來是對著她的,可是她堅決不肯露麵。最後,在領導和同誌們的再三勸說下,華怡勉強同意了,但她又提出一個條件:要同別的女同誌拍在一起。同室的女同誌被請來了,這才為電視觀眾留下了幾秒鍾的珍貴鏡頭。

70.閻建章一心為公

冀中平原上的蠡縣辛興村,120名黨員一致選舉閻建章為村黨支部書記。閻建章當選後,全村像過年一樣興高采烈。

第二天,閻建章感慨萬端地來到大隊部。他問老會計:“村裏還有多少錢?”老會計舉出兩隻手指,說:“隻有2分,實際上欠銀行貸款是42萬。”一切都不必再問了。閻建章心裏明白,他帶領大家要走的一條路是怎樣艱難的一條路啊!在支委會上,在黨員大會上,閻建章激動地說:“共產黨是從窮人堆裏發展起來的,但共產黨不姓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我們不能帶領群眾富起來,那還算什麼共產黨員,還要共產黨幹什麼!”

閻建章以十倍的辛苦工作著。除草滅荒、挖溝排水,他搶在前頭。耕地、播種、田間管理,樣樣農活他都精心地安排。村頭小河發了大水,他第一個去搶修。村子裏打井,他在井口搭起窩棚,和大家一起吃住,一起下井。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可是群眾生活依然困難。閻建章思索著,全村6000多口人,在人均隻有一畝多一點的土地上繡花,繡得再好也隻能混個溫飽。

在一個親戚的幫助下,他從北京合成纖維廠買回了5公斤氯綸,用彈棉花的舊弦彈好,然後交給村裏的幾個紡線能手試紡。居然紡出了氯綸毛線。十一屆三中全會給閻建章更是指明了方向。他說:“改革開放是個大舞台,就看咱們能不能唱大戲。”他在村裏開辦了紡織廠。1988年又建立了大型毛線市場。經過幾年的艱苦經營,這個集市已成為全國中低檔毛線的集散地,為辛興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閻建章同幾百家公司、企業、科研單位建立了聯係,還東渡日本,學習經營管理,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如今的辛興村,已建起57家工廠,人均收入2700元。他把一個封閉、落後的窮村莊,變成一個工商發達、惠及四方的“小城市”。

辛興村富了,可閻建章仍然住著土改時分的土房。房間低矮昏暗,室內一鋪炕,待客、吃飯都在炕上,家裏擺的依然是老伴當年陪嫁的板櫃和土改時分的方桌、條凳。辛興村萬元戶已很平常,幾十萬元戶也不稀罕。可閻建章每月工資僅有100元。村裏男男女女不少人穿戴“新潮”服飾,但閻建章仍然是冀中農民傳統打扮:一條白毛巾裹頭,一身老式布衣褲。吃的仍然是老習慣:燴餅、疙瘩湯。群眾都住上新式樓房了,勸老支書搬出那間土房,可被他堅決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