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說道:朕授予你們的功勳爵位,你認為不公的,可以提出,旁人認為過高的,也可以提出。再不當的話,朕也不會計較。
武德九年的八月八日,唐高祖頒布製書,將皇位傳給太子李世民。這是時勢發展的自然結果,也是李世民的願望。但在繼位過程中仍然延續了中國曆代皇帝繼位時假惺惺謙讓的老套子:太子李世民再三推辭不受,高祖則再三要把皇位讓給他,三推三讓,然後受禪,坐登九五之位,稱為太宗。
唐太宗在東宮顯慶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這以及蒲州、芮州、虞州、泰州、陝州、鼎州六地免除租年,其他各地免除徭役—年。
李世民的皇妃長孫氏被立為皇後。
長孫皇後的舅舅是高士廉居待中之位。兩個兄:個是長孫無忌,和太宗是貧賤之交,又是此次滅隱太子、齊王的立國元勳,被授予吏部尚書之職;另—位兄長叫長孫安業,領右監門將軍。她十三歲嫁給李世民,—直是輔佐太宗的好內助,在曆史上,也是難得的—位好皇後。
當秦王功業漸高,太子李建成猜忌日重時,她盡孝服侍髙祖,恭順對待妃嬪,竭力彌合嫌隙;而等到玄武門事變發生李世民正領著將士們入宮擊殺兩府兵馬,皇後又親自趕到現場與丈夫—齊作戰,慰問勉勵將士,使將士們無不感動奮發。李世民登上帝位後,長孫皇後反而變得更加謹慎。太宗下朝歸來與她談起朝廷議論的任免賞罰,皇後隻不過是嗯呢兩聲,從不表態。太宗問其何故,皇後說道:母雞司晨,國家將亡。妾作為內宮婦人,怎敢參預政事?妾說了,皇上聽是不聽?如果不聽,等幹白說,妾會心存芥蒂;如果聽了,朝臣們的意見怎麼辦?並且由此而開始了內宮婦人幹政的先例,給後代樹了—個極壞的榜樣。所以妾不為也。李世民聽了,對她更敬重了三分。
但長孫皇後並非全然不表態,如此次李世民想封長孫無忌高官,她卻站出來堅持說不可,她言道:妾托身皇宮,位尊到了極點,實在不願意自己的兄弟子侄遍列於朝廷。漢代呂、霍兩家,可引為深刻的教訓,特別希望聖朝不要任用妾身的哥哥當宰相。太宗不聽,仍然任命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將肀、吏部尚書、右仆射。皇後又暗中勸說長孫無忌去向太宗要求讓位,長孫無忌開始不願,他認為自己之職位是憑自己的功績得來的,應當如此。皇後反複向兄長說明高官顯爵有時反而會腐蝕—個人,會給—個人帶來噩運。長孫無忌雖然心有另想,也架不住妹妹的執勸,隻好去向太宗固辭。當然,有些事情是以後發生的。可惜的是這樣—位賢德皇後隻享年三十六歲,沒有與太宗白頭偕老。
在太宗繼位時,還有—路諸侯沒有平定,那就是梁師都。
當初,稽胡酋長劉邊成率領部眾來投梁師都,梁師都聽信讒言將他殺掉了。從此後,他的部下和本來投降於他的人存疑懼,都向唐朝投奔。梁師都開始衰弱下來,便去朝見宋厥,鼓動和替突厥出謀劃策,要他們來侵略唐朝。突厥聽信了他的意見,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二人彙合兵馬十多萬人侵犯涇州,—直開進到武功,京城開始嚴加防備。
八月二十四日,李世民接位後的第十六天,突厥兵進軍侵犯髙陵縣。二十六日,涇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在涇陽交戰,擒獲突厥戰將俟斤阿史德烏沒啜,斬首—千餘級。
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開進到渭水使橋的北岸,離京城已近在咫尺。
頡利可汗派遣他的親信執失思力入京求見,以便觀察唐朝的形勢和動靜。見到唐太宗時,執失思力十分傲慢地說: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兩人已率領著百萬大軍來到唐的近郊,長安也指日可下。唐太宗先是沉聲不語,待他說完,突然將禦案—拍,怒道:你們來幹什麼?是要唐朝的土地還是財帛?還是要滅亡唐朝?執失思力吃了—驚,沒法回答。因為出征時,隻聽得可汗與梁師都計議,說唐朝新近換主,且秦王不久才經玄武門之變,政權不穩,滅掉唐朝,是輕而易舉的事。到得渭水北岸,頡利可汗隻叫他入朝來看看動靜,對於向唐朝提出什麼樣的要求,確實很不明確。唐太宗見他不語,便進—步斥責道:我與你們兩位可汗曾當麵約定和睦通好,前後贈給你們的金銀布帛,多得無法計箅。你們可汗獨自背棄盟約,率領兵馬深入內地,我可沒有對不起你們的地方!雖然你們是戎狄拔之人,但也是長著—顆人心的,怎麼能完全忘卻對你們的巨大恩惠,自誇兵強馬壯!我今天可以將你先殺了,再出兵去把你們的可汗消滅。執失思力害怕了,請求饒命。蕭難與封德彝連忙出班奏請,說兩國相爭不斬來使,還是將他禮送出城。太宗說:如果我現在就放他回去,他們必然以為我是怕了他們。來人,先將執失思力囚禁在門下省。
唐太宗暗中作了布置,然後穿著皇帝的冠冕玄衣騎上戰馬,與高士廉、房玄齡共六人—徑來到渭水邊上,同頡利隔水對話。頡利可汗,別來無恙。我就是秦王李世民,現已承繼大位,乃稱太宗皇帝。
李世民皇服簇新,人也長得精神,騎在原來屬於隋煬帝的青驄馬上,更顯得威風凜凜、儀表不凡。頡利周圍的將領,都不知不覺下了馬來,隔河下拜。
頡利可汗用眼—溜太宗的周圍,沒看到他的使臣,心中有些納悶。因為他先要聽取使者報告情況,才能采取對策,現在執失思力沒有出現,是和是戰是談都—時難於決定下來。
正當他逡巡、遲疑不定的時候,唐太宗又接著說道:頡利可汗,不久前我與可汗在幽州時才簽下盟約,表示要永久和好。誓言猶響在耳,怎麼可汗就變卦了?目下我剛繼大位,正要派使者去向可汗通報周知,想不到可汗竟親自前來,莫不是祝賀我繼位的吧?既然是賀我繼位,就不該帶這許多兵馬前來。
唐太宗與頡利可汗交談著,卻是他說得多,可汗說得少。就在兩人隔河對話時,唐兵開始調集,又相繼趕到,旗幟和盔甲先開在四周晃動,漸漸遮蓋了原野。
頡利可汗有些驚疑不定了。—方麵是使者被扣,消息全無,戰和舉止未決;另—方麵對方卻從容對話,私底下又在調兵遣將,準備包圍他們,看來想決—勝負。這其間不知有什麼陰謀?看那唐軍陣容十分強大,要打怕是討不了什麼便宜。
這—邊,唐太宗見自己的兵馬來到,程知節和秦叔寶先後前來報告,就對他們交待了幾句,讓他們去列成戰陣,自己又打馬前出,繼續與頡利可汗單獨交談。蕭瑀見狀,認為太宗過於輕敵,怕他有什麼閃失,勒住了太宗的坐騎,再三勸阻。
太宗對他說道:眹已經周密地謀劃過了,你還不了解其中的用意。突厥之所以膽敢竭盡全國兵力前來,徑直抵達京都的郊野,是因為我們國家內部出現了禍亂,眹又是新近即位,認為我軍不能抵禦他們的緣故。如果我軍向他們示弱,關閉城門,防守抵禦,突厥必然要放縱大規模地劫掠,使我們難於遏製。所以眹輕裝騎馬獨自前往,是要顯示出看不起他們的樣子,又是向他們炫耀陣容。讓他們覺得我軍肯定秉出戰的樣子。朕的行動出於突厥的意料之外,是要那頡利可汗失去主張。突厥已經深入到我國疆城中來,又沒有完全摸清情況,肯定杯有疑懼心理。所以,我軍與他們交戰,就能夠取勝;與他們議和,便能夠鞏固。製服突厥,就看這—行動好了,請你不要阻止我。
果,當日,頡利可汗表示要議和,太宗同意。回到宮中就簽發詔書。
送去詔書時,唐太宗特別叫使者捎話:選擇城西兩軍中問地方,為宰馬歃血之地。又正巧兩可汗趕來,太宗補請他們祝賀其登基之儀,要大擺宴席,請他們的全體將領入宴,—醉方休;另發給突厥士兵每人—斤米、—斤肉、三斤酒,也讓他們慶祝太宗登基之典。
突厥位於北方酷寒之地,嗜網如命。三十日這天,城西那片廣闊場地上,歃血儀式舉行以後,太宗擺下了空前盛宴。好在突厥人用不著桌幾,隻需—塊鋪於地上的幅布即可。這個宴會從正午直吃到傍黑,把那突厥的將領全都吃喝得東倒西歪、躺倒在地。有的將領勸此時殺卻敵兵,易如宰羊—般,太宗沒有同意。
第二天,頡利可汗就領兵撤退了。—場兵災,竟被太宗用—次酒宴化解了,這在古今戰爭史上,還是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