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1)

五千年曆史五千年戰爭。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翻卷著戰爭的漩渦,戰爭的漩渦又湧動著曆史的長河不懈地奔騰。人們詛咒戰爭,而又關注戰爭。曆史家載錄軍事家總結政洽京評說小說家演繹,藝人說唱百牲言傳史不絕書,汗牛充棟。特別是那些文學大師、巨匠,心遊戰爭之中神馳戰爭之外,揮灑潑墨,力透紙背繪製了—幅幅動夭地泣窀神的血染畫卷,成為黃紳大呂、有口皆碑的不朽。

入們關注戰爭,說到底是關注囿京的前途和命運,關注曆史的真諦關注經戰爭之火冶煉的民族之魂,關注華夏文明史中最激動人心的篇章。以此為出發點,我們組織出版了這套《中國古今大戰紀實叢書》。意在為廣大軍事愛好者、大中學生、全軍指戰員及各界熱心讀者提供—套可讀性較強的軍事文學著作。以求弘枵豐辱的曆史遺產對我國以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為基調的國防教育有所裨益。

本《叢書》所選戰爭上至先秦下至新中國成立廠多為對中國曆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節點之戰陸續出版。

止戈為武,以戰止戰,戰爭的終極目的是和平戰爭的最高境界也是和平,這是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炅魂。順理成章維護統—反對分裂推動逬步反對倒退擁護光明反對黑暗堅持正義反對邪惡,捍衛主權民對侵略成了本《叢書》的指導思想。

本《叢書》為紀實小說。其創作原則是:七實三虛。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即作京必須以曆史事實為本,在此基礎上馳騁想象,銳意釗造。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但過於飄渺又傷及紀實湮沒戰爭史本身的魅力。因此,有關曆史背景、社會環境、人文地理、戰略格局及態勢、武器裝備、戰爭逬程、勝負之數、主要人物等,必須書之有據。至於具體戰鬥場景、次要人物、心理活動、情態對話等就是史書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了。

為出好這套《叢書》,創編之初我們即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主要點是:

—、要寫好戰爭。戰爭是本《叢書》的中心內容精采與否直接關係《叢書》命運因此,必須以主要精力再現戰爭。關鍵是把握戰略與戰術、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麵的問題,準確反映不同時代戰爭的特點。戰略問題要麵目清晰,戰術問題要活炅活現。戰爭是鐵、是血、是火、是生死存亡的搏鬥。既是理智的又是情感的既是糝烈的又是壯美的入將這些藝術地揉戎—個有機體才能保證每部書的品位和特色;

二、要寫好人。文學即人學。《叢書》所渉物多為我國曆代政治家、軍事家和名將能臣。他們既是戰爭活劇的導演者又是戰爭之大鍛遣的—代人傑。他們的命運(不管是喜劇性的還是悲劇性的、他們的能與行,他們的性格特征及心理變化時時都在戰爭漩渦中沉浮顯現,是—群在特殊曆史環境中浦現出的特殊人物。立體化、多側麵的揭示這些人物才能使他們—個個在現代讀者眼中活起來;

三、要貫注民族精祌。艱堆囷苦玉汝於成;國京利益至上政治集團利益至上;戎仁取義精忠報國受侖之曰忘其京、忘其絝;愛國、尚武、神拄人傑朿雄;氣吞萬裏如虎、醉裏挑燈看糾、冰河鐵馬入夢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賽屍還的壯誌豪情;幹大事、戎大業,藐視—切困難、壓閼—切敵人的英雄氣慨,既是中國傳統軍人的精神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貫注這種精神,作品就有了碲礴之氣陽剛之美。如蘇東坡所言:氣盛則文之短長、聲之高下皆宜、

0、要有認識價值。戰爭是思想的行動是能者的藝術。興廢成敗皆有因,戰勝攻取皆有遒。這需要作家去抽象、去提煉、去怍形而上的藝化。除了解和熟悉故事外讀者亦渴求認識之光的燭照;

五、要有借鑒意義。曆史是—麵鏡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戰爭史上可供借鑒的東西數不勝數叵九九叼—不卟咢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曆代風流延欖天下英雄的安闊氣變選賢任能的深謀遠慮自不必說,治國、治軍的方略戰爭藝術等等,也無不與此相關。因此張揚這—點應為借鑒意義的集中體現。

六、追求大俗大雅雅俗共賞。文學是為大眾的不為大眾著想,隻能由文學家自己孤芳自賞。雅與俗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統—的。《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文學經典既是雅的,也是俗的。當然為了適當觀代讀者的閱讀口味,必須關照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現代意識的滲透這兩個方麵。但歸恨結底還是要追求雅俗共賞。隻有如此,才能在讀者中不脛而走,不翼而飛長夂流傳。

《叢書》即將付梓我們這樣要求,也努力這樣做了。總的情況看好,其中亦不乏精采之作。但最終的評判權在讀者懇請廣大讀者不吝眄教我們定將勉力而從。

—九九五年十—月於北京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