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那些穿越中的細節四(1 / 1)

聲韻這件事兒。漢字該怎麼讀?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漢語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四聲”這一現在已經人盡皆知的提法。這種說法,是梁朝沈約總結出來的。此人撰寫《四聲譜》,是第一份給漢字常用字標定四聲的文章。時人問其四聲,他說,四聲就是“天子聖明”。這四個字的四聲,到今天也沒變。在四聲出現之後,才能講“韻”,而在那之前,是沒有通用的韻腳的。各地都用本地韻,所以有“洛生詠”,就是洛陽那地方人的發聲法,這個在《上品寒士》裏有所提及。在南朝梁之前的詩,大體上各自用韻,難以統一,也不講究。所以無論是《詩經》,還是三曹,竹林七賢的詩,韻腳大多不同,平仄並不講究。這些詩在唐朝通常稱為古體詩,或者古風。在四聲規範之後,詩的用韻明顯開始規範。在唐朝時終於出現了講究平仄的上官體。

漢字的古聲雖然難以考定,但是現在支持的人比較多的說法是閩南客家人的發音大體上保留了所謂的“唐音”。客家人是中原漢人南遷之後形成的族群,由於其居住地遠離政治中心,所以受到朝代更迭影響小,使得他們更多的保留了古代漢音。而兩廣發聲和南方吳越地區的方言,則是比較接近古音的發音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日語和韓語中有大量的詞彙及其發音來自於古代漢語,可以視作保留了古漢語的標本。大體上說,漢語古音,也就是正統發音中多唇齒清音,沒有卷舌音和翹舌音。這兩種發音方法來自於北方蠻族,大體上在金、元時期進入中原。基於這個,穿越眾回到什麼時代說什麼話,相當關鍵。唐宋什麼的,說普通話肯定被人認為是蠻夷,隻有說客家話才是比較靠譜的。在此說一下《新宋》,主角回到宋朝居然說河南話——今天的河南話可不是什麼古代正音。

那些植物。中國古代有很多糧食作物,也有很多觀賞植物——不過,決不如今天那樣多。這是一定的,在今天常見的糧食、水果,在古代很可能是沒有的。而在曆史小說穿越小說中犯這種錯誤的也不是一個兩個。大體上說,小麥是漢朝進入中國;玉米紅薯都是明末進入,清朝大麵積種植;茉莉花是在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而這方麵的一個經典場景就是在金庸的《神雕俠侶》第6回:“他(楊過)自幼闖蕩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一大片玉米,於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宋朝就吃玉米,可了不得!

漢人這件事。現在有一劃分叫做漢族,也有叫做漢人。這個叫法的起源在於漢朝,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在漢朝之前,那些和漢有關的派生詞,都是不存在的——比如好漢、漢奸。而雖然在漢朝便有了漢人這種叫法,但是其實漢朝人本身並不使用這種叫法,這是其他族群用這些帶“漢”字的詞來稱呼漢朝人。最早出現的是“漢奸”,這個詞的意思最早是和匈奴生活在一起,但是把匈奴情報全報告給漢朝廷的漢人。當時匈奴生產技術落後,要依賴漢人帶入先進技術,但是漢人卻常常把匈奴情報彙報給漢朝廷,匈奴怒,稱這些人為“漢族奸細”,簡稱“漢奸”。對於漢族來說,當時的漢奸並不是壞人……

然後就有了“好漢”——當然這是敬稱;“漢兒”,這個就是略帶蔑視的稱呼,此稱呼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但不管怎麼說,自稱漢人的情況是即便是在漢朝也是很少見的,漢朝滅亡後,就更加少見。比如在晉朝,最多就是稱“晉人”;而唐朝稱唐人;宋朝稱宋人……這樣的原因在於,現代的人種意義上族群概念在古代並不普及,古代交通不便,交流較少,大族群概念沒有現實意義,當時以家族、地域為維係的族群概念更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