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剛拍完《空鏡子》,手頭正缺下一部戲的本子,案頭倒是放了一大堆本子,在這些本子當中有一個本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叫什麼名字已經記不清了,隻記得是那一大堆本子裏比較出色的,這個本子就是少華寫的。當時我也準備拍,但是因為《美麗的大腳》,與少華這個本子失之交臂,可是我記住了王少華。
後來又有一次失之交臂。一家製作公司要拍一部 生活戲,編劇是少華,後來因拍《八兄弟》,再一次錯過與少華合作的機會。直到2007年,中加聯合拍攝《蝴蝶》,終於促成了我與少華的 第一次合作,緊接著就是《美麗的事》。
《美麗的事》這個本子少華寫了三稿,前兩稿都被我給斃了,最後少華是在“飛行中”寫完的,從開封寫到北京,從北京寫到青島,又從青島寫到太穀,邊拍邊寫,很辛苦。少華說“編劇是一個慘無人道的行業”,我能理解,尤其是電視劇的編劇。
少華早先是寫小說的,或許正因為有寫小說紮實的功底,才成就了他這個能寫出生活質感的編劇,用行內的話說就是“接地氣”。
我始終認為,不管是一個小說家還是一個編劇,隻要把自己還原到生活的本身,肯定就會立於不敗之地。少華的作品通常地域特點非常突出,他善於把各種題材盡量拉回到他所熟知的文化環境中去,語言形成了他作品的特色,既生動又形象,撲麵而來的生活氣息使得人物活靈活現。無論是他的小說還是他的劇本,哪怕忘記了他的故事也絕不會忘記他塑造的人物———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一群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老百姓。這一點也是我堅持不懈所追求的,也是我與少華在藝術方麵的共同語言。
少華很早就給我講了《寺門》的故事,我也一直在關注他《寺門》的創作。因為我覺得《寺門》這部作品的立意和質感足以改編成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少華兩棲作戰的能力很強,無論是小說創作還是劇本創作。待我陸陸續續看完少華發來的文稿之後,尤其是結尾的部分,說實話,我被震撼了。我想說的是,隻有對民族、對文學負責任的作家,才能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寫完整,至少不會把他對文化的深刻認識遺漏。
要說《寺門》裏麵的人物,我最喜歡的是艾三和洪芳,這兩個人物最能讓我們清晰地看見曆史的變遷在人物身上的充分表現,又最能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本質和人性隨著曆史的變遷產生的不同變化。這兩個人物在三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命運的跌宕起伏緊緊扣著時代的脈搏,牽動著讀者的心,讓人浮想,讓人感慨,讓人潸然淚下,讓人與之同呼吸共命運……
少華很會講故事,寺門又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地方,人物的傳奇帶來了故事的傳奇,加上開封城厚重的曆史、鮮明的色彩以及方言的魅力,《寺門》這部作品更為凸顯氣魄。最最重要的是,少華對開封這座城市的熱愛,才是這部作品誕生的真正動力。張擇端把《清明上河圖》畫卷獻給了開封,獻給了中國,獻給了世界,少華的《寺門》恐怕同樣要由後人來評說。
眼下,負責任的作家不多,少華算是一個。
少華的作品還具有一個特點,這或者跟他這些年從事影視創作大有關係,那就是讀他的文字畫麵感十分強烈,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人物就在鏡頭之中。他以劇本之長彌補小說之短,以小說之長補充劇本之缺,不墨守成規,也不嘩眾取寵,為進入影視主流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祝賀少華《寺門》即將出版的同時,也要讚揚一下出版《寺門》的河南文 藝出版社。如果說少華是一個負責任的作家,那麼河南文藝出版社同樣是一個負責任的出版社,是你們讓讀者看到了《寺門》這樣一部 好的作品,是你們和少華一起在複興河南的文藝。
2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