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現代彈性蹦床的開創者是法國雜技演員特朗波蘭,他用麻繩編製成保護網,以加強雜技表演“空中秋千飛人”的安全,並利用網的彈性將演員拋入空中,完成各種動作。20世紀30年代,美國跳水冠軍尼森製作出類似於當今的那種蹦床,用來幫助自己的跳水與翻轉訓練,而即便到了現在跳水運動員也會在類似蹦床的器具上練習空中動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利用蹦床訓練飛行員和領航員的定位技能,取得良好效果,以後逐漸成為一項運動,在美國的中學、大學廣泛開展。1947年美國在得克薩斯州舉行首屆全國蹦床表演賽,1948年起被列入正式比賽,後傳入歐洲。1999年,國際蹦床聯合會成為國際體操聯合的一個協會,並在2000年第27屆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設男、女個人兩個項目,每個項目12名運動員參加比賽。
一套蹦床動作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動作的高飄,動作之間富有節奏的連接和變換,包含雙腳起跳、背彈、腹彈、坐彈動作,全套動作中間沒有停頓和中間跳。一套蹦床動作應由各種向前、向後的空翻轉體或非轉體的空翻動作組成。
這項新興項目在奧運會上隻設立了男、女個人兩枚金牌。中國的第一代蹦床選手均從體操、跳水、技巧等項目轉項而來,在此前的兩屆奧運會上,金牌都被歐洲選手奪得。
中國女子蹦床的領軍人物——黃珊汕先後奪得奧運會銅牌和亞運會金牌,在世錦賽上僅因難度分低而輸給俄羅斯的老將卡拉瓦耶娃。何雯娜和鍾杏平兩位新人實力已與黃珊汕不相上下。男子方麵則由世錦賽冠亞軍葉帥和董棟領銜,與陸春龍、餘瀟、闕誌城構成新五虎上將。
由於蹦床運動對場地的要求比較高,要親身參與到這個項目難度頗大。不過對於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來說,器材、場地一類的門檻根本無法給他造成任何阻礙,喜歡蹦床運動的蓋茨在自己的豪宅裏專門劃出了一間蹦床房,閑來無事就會在蹦床上跳幾下。
盡管專門有一個蹦床房,但蓋茨在運動上的天賦卻注定他隻能是一個愛好者,據美國媒體報道,蓋茨在蹦床上的動作就像一個幾歲的小孩,無外乎就是在蹦床上跳幾下過過癮而已,談不上有任何難度。
單杠運動靈感來自雜技
單杠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祖先在叢林中進行的各種攀登、爬越等練習。在當時,這項運動隻是一種生活實用技能,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它與祭祀等活動逐步結合。
對於近代單杠運動來說,則出現在1812年的德國。德國體操學派的創始人F·L·楊和J·C·F·古茨穆茨受到當時西歐盛行的雜技表演的啟發,他們用一根木棍作梁設置一副單杠,放在他自己創建的位於柏林城外的體操場裏用作健身訓練。
雜技之鄉
中國的雜技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的雜技之鄉有多個,像山東的聊城、江蘇的建湖、河南的周口、濮陽、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滄州吳橋、肅寧、霸州等。但是,就曆史悠久、群眾基礎雄厚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數滄州吳橋了。據滄州吳橋縣誌記載,在滄州吳橋,每逢佳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
3.柔術
柔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朵藝術奇葩,它正式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熟於隋代,唐代進入宮廷,漢代百戲曾經一度鼎盛。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正式命名為雜技柔術,她與中國的戲劇藝術一樣,門派、品種繁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
柔術,作為雜技家族中一個傳統項目,被譽為超越極限的人體藝術,其中蘊涵著中華民族對圓文化的理解。柔術人體攝影,在國外早已司空見慣,人體模特的身體柔韌性幾乎成了定義模特專業程度的標準,具有極好柔韌性的柔術模特一直是西方專業攝影師追求的對象且價格不菲。如今的網絡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關於柔術的係統知識卻是鳳毛麟角。擺在書店門口推銷是形形色色的瑜伽教程,而翻遍書店的每一個角落,卻肯定看不到柔術兩個字,這也是我們鼓吹發揚光大柔術的一個原因吧。
中華柔術,以驚、險、奇、美著稱於世。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出訪美國,震驚好萊塢,令斯皮爾伯格為之動情。
中華柔術,本質上有別於瑜伽運動,不求奇巧,但求精美。舉手投足之間,纖纖軟體,剛柔相濟,寓動於靜,極至精美於毫厘之中。柔術之藝術精神亦有別於舞蹈,情感不張揚於表演之中,寓意超越於形體之外,頗有點類似中國太極拳的意境,渾圓之中,含蓄著力量;軟而不屈,堅韌十足,險中求穩,動中求靜。沉默的毅力之間,掩飾不住的智慧和超越,盡顯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