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提高文科能力理論指導1
1.文科學習的基本特征
為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途徑與方法,認識到綜合文科學習與傳統分科學習有本質的區別,它具有自主性、主題性、過程性、應用性、體驗性、團隊性、反思性與總結性等一些基本特征。
自主性
傳統的分科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教師單向向學生灌輸知識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種對教師的要求,生動形象地說明教師的工作就是從自己的“桶”裏往學生的“杯子”裏倒水,學生的學習就是用“杯子”接受教師倒出來的“水”。
綜合文科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強調學生的發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與外部條件的相互作用中能動地生成、構建的。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選擇主題、製訂計劃、收集材料、整理分析材料、提出觀點、論證觀點、形成成果、自主評價等。學習的自主性是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和學習規律的客觀要求,是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主題性
嚴格按照學科劃分,係統學習學科知識是傳統分科學習的基本特征。這種學習方式適應了近代以來知識分門別類的進程不斷加快,職業領域的分化越來越細的需要,為國家培養專門性人才做出了貢獻。但由於學科劃分過細、過窄,造成相當數量的學生因分科過早、過細而導致發展的片麵性。
主題學習是由綜合文科知識內容的整體性決定的。它不是將繁雜的學科知識簡單地擺在學生麵前,更不是零散地灌輸各學科相互割裂的細碎的知識,而是通過主題形式整合各個學科的知識。我們在設計綜合文科內容體係時就是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為主線,在三個關係中確定若幹個主題開展學習與研究。在學習與研究中整合政治、經濟、曆史、地理、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麵的知識,使學生走出過窄的學科限製,進入有多學科知識背景的通才之列。這種知識的整合是信息時代不同知識走向綜合、不同類型職業相互交流、培養綜合人才的客觀要求。
過程性
重視學習結果是傳統分科學習的重要特征。在課堂上學生接受、理解、記憶!有時是沒有理解的記憶"教師傳授的知識,然後通過不斷地重複和大量練習,使自己最好能“一字不差”地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再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考試成為評價學習結果的唯一方式,分數成為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唯一依據,至於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過程、使用什麼樣的方法獲得學習結果是無關緊要的。
綜合文科的學習不僅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重視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提高思維水平,注重掌握調查、觀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及情感體驗等。在綜合課學習的過程中,要學習知識,但它並不是一種知識教育。學習者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信息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應用性
對知識本身的關注,對現成結論的認知記憶、理解,是傳統分科學習的特點。這種學習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規則的學習以理解概念之間的聯係上。而在傳統分科學習中所謂的“應用”,則主要是指重複性練習,還未能實現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綜合文科的學習重點在於問題解決,在於知識技能的應用,在於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關係中有價值、有意義的現實問題,學會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而不在於掌握知識的量,是質與量的統一。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也是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徑。
體驗性
注重間接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得間接經驗是傳統分科教學的特征。直接經驗被看作是間接經驗的附屬品,是幫助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的手段和工具。在傳統分科學習中還十分強調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認識,忽視感性認識。
綜合文科的學習不僅重視間接經驗,而且重視直接經驗;不僅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理性認識,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還十分重視感性認識,即學習的體驗。這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幫助學生獲取間接經驗可以說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重視讓學生了解獲得結果和結論的過程,甚至讓學生親自進行知識的探索活動,是綜合文科的一個重要特點。無論是對直接經驗、感性認識的重視,還是對探索過程的強調,都是為了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另外,綜合文科重視在學習、探究中逐步養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在學習、探究中建立信心、錘煉毅誌,形成克服困難的勇氣、敢為天下先的豪氣,激發探索、創新的欲望等,重視學生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