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石山頂的古鍾敲響時,九歌剛好擺下最後一張蒲團,隨後頷首站在香案旁,三聲餘音未落,一群身著灰青色緇衣的小尼井然走進大殿,伴隨靜安師太誦讀的經文,殿內響起一聲聲清脆的木魚聲。開始又一天的早課。九歌並未出家,卻在這庵中待了已有十四年,因為,這裏有姑姑,姑姑本是前朝李皇後,滄州之變那年,帶著唯一幸存的小皇子蔚淩軒逃難的路上,在戰亂區撿到不到一歲的九歌,後來,慕和晟平定叛亂,派人前來迎接姑姑與淩軒回京,姑姑把九歌和淩軒留在青石山,隻身前往,在朝堂上當眾交出國璽,自願禪讓皇位,與慕和晟許下諾言:自己從此帶著淩軒隱居青石庵,此生再不踏出庵門一步,姑姑回到青石庵的那天,同時也是新皇慕和帝登基,大赦天下,改國號祟寧。祟寧五年,突然一道聖旨降到青石庵,臨邊朝央國的君主點名要淩軒前去他國,雖然擺明了是做人質,可是為了結盟,慕和晟不得不破了當年與姑姑的約定,答應朝央國,聖旨已下,皆成定局,繞是姑姑,也留不住淩軒,就這樣,九歲的淩軒被使者帶去了朝央國,自此歸期遙遙無知。九歌輕輕從一側退了出來,長出一口氣,在空中結成白霧散去,明明已經入了二月的天,卻不知怎的絲毫不見轉暖,一路走到東廂最靠裏的房前,輕叩木門:“姑姑?”“是阿九啊,快些進來,外麵天寒。”九歌推開門,一位眉目和善,依稀可見當年風采的婦人坐在茶桌旁,笑著捧過九歌冰冷有些麻木的雙手,九歌順勢依偎在婦人懷中,道;”今年的冬日可真漫長,阿九多想躲在被窩中再也不出來。”語氣中不自覺帶點女兒家的嬌嗔。“你倒是把上次靜安罰你的事忘的一幹二淨了?”九歌輕哼一聲:“靜安師太最偏心了,我隻不過晚起了一會兒,就讓我抄了三天佛經,那個新來的小尼姑兩天沒做早課,師太卻什麼也不說。”“是,是,靜安對阿九最不好了,所以從小就逼阿九讀書認字,阿九八歲那年,調皮爬上後院那棵杏樹,結果掉下來摔了腿,靜安啊,急得一宿沒睡,賴在阿九床邊,這樣說起來,靜安還真是太壞了。”姑姑話還沒說完,九歌就已經嗤嗤笑出聲,轉眼瞥見桌上一塊齊整的黑色綢緞,順手拎起來一瞧,卻是件披風,“咦”了一聲,問道:“這是山下哪家送來麻煩姑姑幫忙裁製的?”姑姑眼神一暗,出神望著門口火苗正旺的炭火盆:“黎國今年的冬日格外寒冷,也不知朝央國是否也是如此……”九歌心裏已明白姑姑在想什麼,何止,自從九年前淩軒走了以後,姑姑又有哪天不牽掛著遠在異國的骨肉?“姑姑,你放心,淩軒會回來的,若是他遲遲不歸,阿九就去找他,像幼時那樣,揪著他的耳朵來向姑姑認錯!”姑姑撲哧一聲笑了:“隻怕這麼多年過去,你已夠不到軒兒的耳朵嘍,不過想想啊,男兒家若是在這尼姑庵中長大也不成體統……”“就怕他將這庵裏的小尼姑禍害個遍!”九歌搶話道。“篤篤篤”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嫣兒在嗎?”嫣兒是姑姑的閨名,整個庵裏這樣叫的隻有靜安師太,九歌起身打開房門,恭敬的合十道:“師太”靜安點點頭,徑直走向姑姑:“嫣兒,剛剛宮中傳來消息,聖上將三日後的祈福地點定在臨川寺。”“往年祈福都在大慈恩寺?怎地突然變了?”“臨川寺離這裏不過十幾裏,隻怕是………”姑姑沉默片刻,對九歌道:“阿九,你去將埋在後山的桃花釀取來。”關於慕和晟,先帝與姑姑三人的往事,九歌聽說過一些,總而言之,就是先帝奪人所愛,自古帝王之命不可違,就算慕和晟是先帝唯一的親外甥,就算姑姑與先帝相差了整整二十六歲,就算,姑姑與慕和晟早已兩情相悅。聖旨下來後,李丞相就把姑姑軟禁在房中,慕和晟多次前來丞相府都被拒之門外,冊封前一夜,丞相府張燈結彩,因為李家出了第一位皇妃,將軍府雞飛狗跳,因為慕和家的小兒子突然失蹤了……一夜之間,天翻地覆,再見時,他恭恭敬敬的叫她,德妃娘娘。她不動聲色的回他,慕和將軍。慕和晟完美的遺傳了父親的名將血統與母親的聰慧頭腦,繼承家族的鎮國將軍後,不出兩年便一舉拿下南蠻兵,周邊蠢蠢欲動的各方勢力不得不安分許多,一時間,大陸黎國,朝央國,殷國,三國鼎力,黎國漸漸強大以後,自是無需再向別國進貢,國庫也充裕許多,於是先帝便開始無節製的揮霍,肆意修建奢華宮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並且越來越貪圖享受,朝廷之事毫不上心,而朝堂幾位有權勢的大臣們也粉飾太平,中飽私囊。民間開始怨聲載道。一些文官看不下去,聯名多次上書,先帝無奈,為了敷衍他們,決定微服私訪,探查民情,誰知這一私訪,居然訪出了新鮮,隔幾天就要“私訪”一次,每到一個地方,大張旗鼓,地方官變著花樣來博君一笑,啟元二十八年,先帝帶著侍衛,宮女,樂師,舞姬在滄州太湖遊船上被刺殺,史稱滄州之變,此時京中以鎮國公為首的叛軍包圍皇宮,血濺@龍殿,三百羽林衛護送姑姑和淩軒出宮一路到青石山上竟無一幸存,遠在邊關的慕和晟脫離援軍隻身從小路趕回,直取鎮國公項上人頭,第二日高掛城門之上,恰好援軍到達,這才平定叛亂。慕和晟繼位後,清朝堂,赦天下,嚴謹治國,萬事以民生為先,這個皇位雖名義上坐的有些牽強,但很顯然,慕和晟的明德已經掩蓋了身份上的欠缺,百姓從來不介意今天的黎國姓什麼,他們在乎的隻是自己明天還有沒有一頓飽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