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光

年逾花甲的作家李迪,兩年之中七赴丹東兩過春節,與普通民警同吃同住同值班,經過許多激動得不能入睡的夜晚,經過許多興奮得奮筆疾書的黎明,終於將一本厚厚的紀實文學《丹東看守所的故事》擺在了讀者的麵前。該書的創作來源於2009年11月由公安部、中國作協共同組織的“中國作家走進公安監管場所”活動,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組織作家、藝術家走進公安監管場所。作家、藝術家們走進監管場所體驗生活、搜集素材,從現實公安監管工作中汲取靈感、獲得啟發,創作出了一批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謳歌人間真情的文藝精品。

文學是心靈的一麵鏡子,是現實生活的提升,是充實精神生活,淨化人類心靈的重要方式。《丹東看守所的故事》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作品講述的是遼寧省丹東市看守所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人性化管理的感人事跡。丹東市看守所從所領導到普通民警都把被監管人員看做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因子,把自己當做構建和諧社會的力量,用尊重抵消被監管人員的對抗,用愛心化解監管與被監管的矛盾,用人性化管理確保監所安全文明,保持了監所連續十年安全無事故的佳績。至2011年7月,共收到各界群眾贈送的錦旗124餘麵,實現T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最佳統一,湧現出第三屆“我最喜愛的十大人民警察”——王晶同誌。2009年2月的一天,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同誌到丹東市看守所調研後,動情地說,丹東市看守所硬件條件非常有限,但是在這種條件下,能夠培養出王晶這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民警,能夠收到這麼多感謝信和錦旗,甚至是死刑犯家屬送來的錦旗,證明丹東市看守所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人性化管理,如春風化雨,感化了在押人員,也感動了他們的親人。

公安監管工作是國家政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公安監管民警長年累月在特殊的環境麵對一個特殊的人群,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思想壓力非比尋常,他們用默默無聞的工作為警徽增光,為和諧社會建設出力,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青春無悔的壯歌,在風霜雨雪中體味著人間百態。李迪老師的眼光是敏銳的,他在文學作品較少涉獵的看守所發現了人類真摯的情感;李迪老師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從一件件普通的小事中觀察到了公安監管工作的曆史發展與進步。從《丹東看守所的故事》 中,我們可以管窺近年來公安監管工作發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這些變化的起點是在兩年前。2009年4月15日,就在我國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後兩天,公安部黨委總攬全局,著眼長遠,召開了全國公安監管工作會議,明確了新時期公安監管工作的基本方針、戰略目標、具體要求,理順了長期製約公安監管工作發展的體製、機製和政策,提出了推動公安監管工作科學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辦法,為公安監管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安部監所管理局總結公安監管工作規律,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監管工作七條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監管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教育、感化、挽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監管工作的基本方針;保障被監管人員合法權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監管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杜絕“牢頭獄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監管工作的鮮明立場;符合公安監管工作規律、科學規範執法行為的信息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監管工作的“第一警力”; 良好的基礎設施、裝備及被監管人員生活衛生條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監管工作的基本保障;完善的監督檢查、責任查究機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安監管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封閉艱苦的條件下,公安監管民警負重加壓,奮勇拚搏,建立和完善綜合治理看守所安全工作機製,創新監所安全管理工作,突出加強對被監管人員的教育、感化、挽救,大力加強執法規範化和信息化建設,逐步推行公安監所對社會開放,深入推進監所醫療衛生工作社會化……公安監管工作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