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埃博拉
埃博拉〈Ebola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紮伊爾(即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C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方式是與患者體液直接密切接觸,如血液、汗、嘔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其中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嘔吐物感染性最強。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艾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隻有5天至10天。2014年非洲爆發此病毒疫情為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埃博拉疫情。
目前,對埃博拉病毒醫學界所知甚少,尚無可用的已獲正式許可的特效治療方法或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