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深人大師的心靈之旅
少年時的我敏感、憂鬱,沉浸在蒼白的幻夢中不能自拔。那時,我的外公修習氣功和禪靜,他的房間終日梵音繚繞,而我每聽到佛樂,心裏便有一種莫名的疼痛,疼痛到無法忍受,隻想歸去。就在那段時間,我偶然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弘一法師的絕筆“悲欣交集”。那幅書法,像畫的一個結枷跌坐的老僧,清冷、孤寂,滿目悲憫。我凝視著那四個字,不由潛然淚下, 自此深深記住了這個名字。後來,漸漸了解到他勘破紅塵而入空門的傳奇經曆,驚奇、敬佩、百思不得其解。
一晃多年,人過三十,坎坷顛簸,常覺心苦,於是開始慢慢親近佛法。其實是若即若離,總不敢太近。尤記得28那年,運當明夷,諸事不濟。盛夏做江南遊,在杭州虎跑寺渴弘一大師舍利塔畢,剛下至半山腰,突然暴雨如注,頃刻間不辨牛馬。小兒在我懷中嚇得哇哇大哭,我心裏忽然升起個念頭:莫非大師要留我?那一刻居然有幾分平靜中的欣喜。後來我每日背誦《心經》,漸漸篤定和沉實下來。弘一法師的形象自此一直定格在我的內心深處。特別是當我越來越接近他出家時的年齡,常常在心裏下意識地問自己敢不敢,結果每每也像夏丐尊那樣“豎不起肩膀”,羞愧難當。對他當初出家的選擇,卻自以為理解了。
介紹弘一法師的書已有許多,但寫作者的態度多集中於兩處:一是重其傳奇經曆(甚至於戲說),而忽略其心路曆程,二是一味神化,將他說成是一個“完人”,隻需全力頌揚。這樣一來,信仰的高貴和精神的難度都被無形中貶抑,亦無從呈現行者修度證法的艱辛途程。
我自己的體會是,弘一法師有他獨特而複雜的人格,有完整清晰的心靈演化軌跡,有殘缺,更有因不完美而產生的沉重罪感。這些是最打動我的。我希望能夠盡可能還原一個真實的弘一法師,並對他身處時代的精神狀況做出準確描述,從而標注出他在那個時代乃至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的坐標,開掘出蘊藏於個人選擇背後的曆史文化意義。
由於學養不足和寫作時間倉促,無力抵達的地方太多,隻能寄希望於未來的圓滿。期待方家批評、指正!
感謝叢書編委會與黎明兄的成全,使我有緣深入大師的心靈世界,完成一樁夙願。
瓦當
212年3月18日於直方大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