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
(一)以國際經濟組織為依托的世界經濟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也稱區域經濟集團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亦稱“區域經濟集團化”,是指地理位置毗鄰的國家和地區,為實現共同的經濟與政治目的,通過簽訂條約或協定製定共同的行動準則,實現經濟、社會或科技上的聯合,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跨國”或“跨區”機構等過程。趨勢進一步加劇。早在1950年,歐洲為經濟複蘇通過了《歐洲煤鋼條約》,繼而在1958年初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全球化性質的經濟組織。此後,該組織不斷擴大,至1993年成員國擴大到12國,並改稱“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目前其成員國增加到27國,對世界經濟、政治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除“歐盟”外,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成立各種經濟組織,共同協調國家間生產要素、共同市場等方麵的問題。2003年,詹重舫在《世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因、特點及影響》一文中,把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組織從貿易壁壘分割程度的角度概括成五大類型,依次為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區、共同市場、經濟同盟與完全經濟一體化集團詹重舫,張玉華等.世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因、特點及影響.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3(1)他們在聯係程度和開放程度上逐次提高。其中,影響最大的經濟組織或區域經濟集團主要有歐盟(EU)、國際經合組織(OECD)、歐洲自由貿易區(EFTA)、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安第斯集團(AndeanGroup)、加勒比共同體(CARICOM)、中美共同市場(CACM)、南美共同市場(Mercosur)、東盟(ASEAN)、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東非共同市場(EACM)等吳克烈.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與我國區域經濟理想模式.世界經濟研究,2000(1)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進入深入、全麵的發展階段,截至2002年,全世界已成立了24個區域性經濟組織和區域性貿易集團,參加的國家達到140多個龐效民.區域一體化的理論概念及其發展.地理科學進展,1997(6)其中全球最大的三個區域經濟集團是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和亞太經合組織。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提出的,在90年代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宣布“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後,“全球化”在各個領域引起了普遍關注。這裏所謂的全球化,是指經濟全球化,即是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全球範圍內流動,以尋求相應位置進行最佳資源配置的過程。《亦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的經濟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方麵所發生的一體化趨勢。毫無疑問,經濟全球化以生產、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向全球擴張為突出特點,它打破了世界垂直分工的模式,實現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組合與資源的優化配置。隨著目前網絡和新經濟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聯係更加緊密,國際分工更加細化,以至使世界變成名副其實的“地球村”。因此,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以地區開發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各國不同地區間,為促進和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建立了多種超越行政區界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並在一係列區域發展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實施辦法。各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舉措,一般以“開發區”的形式出現。
為適應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美國早在1961年頒布了《區域再開發法》,1965年又頒布了《公共工程與經濟開發法》和《阿巴拉契亞地區開發法》等,為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沈強.美國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及啟示.現代企業,1999(7)當時劃定的“區域經濟開發區”,一般是高失業、低收入,公共設施落後,主導產業處於衰退期,勞動力、資本大量外流,生產緩慢增長的欠發達地區。後來,美國在開發過程中,發現投放到貧困地區的投資普遍存在投資效益低的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美國的投資方向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投向最貧困地區的“扶貧式開發”轉到投向“最有潛力的地區”的“帶動式”開發。這使開發地區產生“滴入擴散效應”,把增長勢頭向最困難的地區滲透。因此,在《阿巴拉契亞地區開發法》中,美國政府明確規定:“對這一地區進行的公共投資將集中投放到今後增長潛力最大,國家投下的資金可望得到最大收益的地區。”同①。在此後的開發過程中,阿巴拉契亞地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一地區也成了東北部發達區與中部廣大內陸區的重要樞紐地帶,跨區經濟特性非常明顯。
英國的區域開發也是始於對“帶病區域”的改造,後來轉為促進核心區域的經濟發展給欠發達鄰近地區產生“涓滴效應”,以帶動鄰近地區的發展(王丁宏,2001)。1945年,英國通過“工業布局法”,進一步對開發地區予以法律上的支持。為發揮“核心區”的經濟傳帶作用,英國20世紀50年代又建立了多個“自由經濟區”,如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香港,就是那時的產物王丁宏.區域失衡與校正--英國區域經濟政策實踐效果與啟示.南方經濟,2001(11)成為區域經濟的“集聚發展模式”。
法國區域經濟開發,是20世紀50年代基於東西部經濟發展的極不平衡而開始的。它首先規劃的是困難最大的“危急區”(criticalzone),後來為改善全國經濟結構,於1966年在全國設立了八座“平衡大都市”楊芬.試論法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法國研究,1997(1)形成“地區增長極”,並把全國劃分為九大經濟區,抑製了以巴黎為中心的中央地區的過度膨脹,促使產業向周邊地區擴散周起業,劉再興等著.最終形成多個一體化經濟區。
為平衡和改善區域經濟結構,聯邦德國在1969年10月頒布了《關於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法》(簡稱“共同任務法”)鄭備軍.德國的區域經濟政策.中國改革,1997(4)到東西德統一(1990年)後,德國區域經濟政策則為重點改善東部5個“區域經濟促進區”而得到加強。其目的由改善經濟結構轉為促進經濟增長、均衡區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唐明義.德國區域經濟政策的啟示.決策借鑒(社科版).1998(2)同時對選定的“增長中心”進行了重點投資,恢複其“造血”功能,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戰後,在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理論和W.羅斯托的主導部門序列變化理論的影響下,日本提出了地區振興的“圈層發展”計劃(大都市圈和地方圈)與產業振興計劃。通過產業的“前向聯係”和“後向聯係”效應,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並大力扶植戰略主導產業。1960年,日本政府製定旨在以重化工業發展帶動國民經濟全麵起飛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提出建設太平洋工業地帶的設想,並在1962年製定的《全國綜合開發計劃》中明確指出:“工業的正確配置必須逐步向投資效果高的地區集中。”衣保中,任莉.論日本的區域經濟政策及其特色.現代日本經濟,2003(5)於是,日本政府將投資重點放在“三灣一海”地區。然而,在1960-1974年,日本太平洋沿岸經濟高速發展,產業高度集中,大都市急劇膨脹,造成國民經濟空間布局的失衡,出現了嚴重“過密”與“過疏”的問題。於是,日本政府又著手加強落後地區的開發力度,如北海道第三期開發(1971-1977年)根據《北海道開發注》,日本內閣自1951年以來,先後製訂並實施了六次“北海道綜合開發計劃”,每一期計劃都有明確的重點和目標。第一期計劃(1952-1962年)的重點是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第二期(1963-1970年)是基礎設施和產業振興,第三期(1971-1977年)是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社會福利設施,第四期(1978-1987年)是形成穩定的綜合環境,第五期(1988-1997年)是形成綜合競爭能力,第六期(1998年以來)是環境資源平衡發展和形成自立能力。,重點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協調區際發展,在多個經濟體間形成有機聯係,一體化趨勢得到加強。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
在區域一體化方麵,過去半個多世紀裏,學者們提出了很多相關的理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這些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如1994年日本學者小林實的“區域產業圈”理論,對區域產業發展提出以垂直分工為產業聯係的圈層發展構想小林實.東亞產業圈.日本學者赤鬆要針對日本經濟如何在戰後重振,提出了進行東亞經濟合作的“雁行模式”。還有現階段探討得較多的“都市圈”或“都市帶”發展模式。1996年,中國學者金明善把“增長三角”看成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模式之一金明善.展望世紀之交的環渤海經濟合作模式.環渤海經濟瞭望,1996(3)也是對區域經濟發展進行的很好嚐試。
應該引起重視的是,早期學科的發展,彼此之間界限含糊,很多學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後來特別是19世紀末開始,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科之間的界限日趨分明,很多學科已經是涇渭分明了。但是,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後,特別是電子計算技術的發達,很多學科開始走上了數量化道路,在計算技術層麵上進行融會貫通,研究方法也相互借鑒。同時,隨著研究領域的細化,學科間的交叉趨勢進一步發展,有的學科在很多研究領域又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在理論研究上也是如此,如管理學的“戰略三角”理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應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戰略三角”理論,最先是由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提出的,涉及的是企業競爭對手爭奪市場時而進行的戰略決策,即第二代產品推向市場的時機,約選擇在第一代進入成長期以後;“換代點”(N)大約在第一代進入衰退期不久、第二代即將進入成熟期之際;陰影部分表示換代過程中商品市場轉移份額張福墀,這一思想也可以用在區域競爭、區域人力資源戰略中,如建立人力資源年齡梯隊時,既存在代際戰略三角的決策問題,也存在技術更新戰略三角、技術替代戰略三角等問題。
贏得產品競爭的戰略三角理論
所有這些,都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思想。某一區域的經濟一體化實踐,具體以什麼理論為指導,采取什麼方式進行,必須根據本地區的具體實踐,而不能生搬硬套。總而言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成為國家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必然選擇,這是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回避的事實。區域一體化經曆了僅僅由勞動力、資本、技術和管理等單一經濟要素的跨地域流動和彙集階段,到生產要素流動、彙聚與製度創新的綜合發展階段,即製度區域一體化(institutionalization)階段。目前,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正處於由行政性區域經濟向經濟性區域經濟的轉變時期,地域壁壘、行政管製、結構性障礙(structuralimpediments)是目前區域一體化進一步深化的主要障礙。超越這些壁壘、障礙,進行區域生產要素和製度的整合,成為區域一體化繼續深化的當務之急。
二、人力資源跨國、跨區域流動的縱深發展
(一)日益高漲的國際移民潮,給人力資源流入地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1.國際移民潮帶來的人力資源補充
世界與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國際政治關係的正常化,極大地促進了人力資源的跨國流動,同時隨著生產、投資、金融和貿易的國際化和自由化,人力資源跨國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深度不斷增加。1965年,全球國際移民達到7590萬人,1975年為8460萬,到1999年突破1.2億。移民在世界總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2.3%左右,其中發達地區為4.1%,發展中地區為1.6%張善餘.世界人口地理.2002年10月,聯合國公布的移民報告指出,從1975年以來,國際移民的數量增加了一倍,2000年已達1.75億人金喜在,孔德威.全球化時代的勞動力流動.經濟論壇.2003(11)在國際移民中,以“求學、務工、經商”為目的的占相當比重,到1997年,僅國際勞工總量就高達4200萬張善餘.人口地理學.在促進人力資源跨國流動的多種因素中,經濟因素是主要的,正如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1932年)指出的那樣:“地區間經濟利益差異,其中主要是工資差異,是勞動力遷移的首要動因。”因此,從現階段來看,跨國人力資源流動,主要是從較貧困的國家流向較富裕的國家,從低收入地區流向高收入地區。
因而,這就使得西歐、北美、澳洲等地長期成為人力資源淨流入的地區。20世紀50年代,世界發達地區年均淨移民為13.6萬人,而此時歐洲地區仍以遷出為主,直到20世紀70年代,歐洲才從長達一個半世紀多的淨遷出轉變為淨遷入,且淨遷入量越來越大。1970-1980年,歐洲年均淨遷入量為40.3萬人,到1990-2000年增加至平均81萬人,此時世界發達地區的年均遷入量為215.6萬人。同時,淨移民率移民率=淨移民人數/本國人口數×100%從20世紀50年代平均為0.16‰,增加到90年代的1.85‰,增長了10.6倍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1998 Revision./Heureline,P.The Globaland Regional Impact of Mortality and Fertility Transition.1950-2000.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9(4):681~702.。西歐雖然不是傳統移民輸入地區,但自二戰結束後,西歐總共接納了大約2000萬名的外籍勞工。德國是歐洲接受移民最多的國家,1990-1999年年均遷入移民82.27萬人,其中經濟性移民占33.5%。其次是英國,年均遷入19.77萬人,其中經濟性遷移占23.24%。另外,年均接受移民較多的國家還有意大利(9.13萬人)、法國(8.65萬人)、西班牙(7.35萬人)、比利時(5.31萬人)等國。近年來,這些國家中經濟性移民占總移民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比重最高的年份達到50%以上,如1998年英國達到54.55%,1997年法國也達到46.38%數據來源於1999年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統計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遷入的移民數量最多,1946-1996年,累計遷入2468萬人,年均為48.4萬。1950年均遷入約20萬人,1960-1970年年均遷入為40萬人,1990-2000年年均遷入已達98萬人。其中,最高年份1991年達182.7萬人,1998年後有較大幅度下降,到1999年降為64.7萬人,而2003年又增加到70.58萬人(ILO,2000a)。因此,從總趨勢看,遷入美國的移民數量是逐期增加的。近年,美國移民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高素質移民的數量大幅度增加。1990年,美國對側重於家庭團聚和接收難民的《1965年移民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移民法大幅度地增加了高層次“智能型”移民的配額,由過去每年5.4萬人增至14萬人,而低技術性勞工移民的簽證配額由1.8萬降到每年1萬名。同時,還修訂了HL類和設立OPQR類根據美國1990年11月頒布的新移民法案,O、P類為在科學、藝術、教育、商業上具有特殊成就者、運動員、演藝人員,Q類為國際文化交換人員,R類為宗教神職人員,均為沒有移民意願的非永久性簽證。非移民簽證種類,專門發給沒有移民意向和具有高級專業知識的外國人到美國從事特別領域的工作,另外還新設了每年1萬人的投資移民美國1990年新移民法規定,投資移民投資額必須達到100萬美元,並且在美至少雇用10人。。因此,新移民政策的製定,使移民政策向職業性、投資性移民傾斜。根據1999年ILO統計顯示,美國經濟性移民占總移民的比重從1990年的13.2%,增加到最高年份1995年的42.5%,其中整個20世紀90年代年均達到24.9%,比上一時期的17.2%提高7.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