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八課:放開手,讓孩子學會交往(4)(1 / 3)

與人分享、謙讓禮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美德。當媽媽無視別的孩子眼巴巴地等在秋千旁邊,自顧自地讓自己的孩子長時間地坐在秋千上,已然把這種美德丟在了爪哇國。出於愛孩子的慈母之心,讓自己的孩子多玩一會,可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自私的媽媽必然教育出自私的孩子,今天孩子可以為了多玩一會而不把秋千讓給別人,明天孩子就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不顧別人的利益,甚至是媽媽的利益。

在孩子心中埋下自私的種子,將來就會自食惡果,培養出自私、冷漠的孩子,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同時也害了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

所以,缺乏愛心的教育是殘缺的、不完整的。媽媽一定不願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智商高、能力強卻不願分享、不懂關愛、自私冷漠的人。因此,讓媽媽都來做有心人,從小給予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分享的人。

【案例回放】

星期天,婷婷的家裏來了一位小客人瑩瑩,隻是剛巧媽媽帶著婷婷出去買東西了。這樣瑩瑩就沒有玩伴,於是婷婷的爸爸隻好拿出她的一些玩具來招待這位小客人。讓這位小客人能夠自己玩一玩。過了一會兒,媽媽買完了東西,就帶著婷婷回家了,婷婷一進門,就看見自己最喜愛的那個小洋絨娃娃正在瑩瑩的手上拿著,不知怎麼著的非常生氣,衝過去就從瑩瑩手裏把娃娃給搶了過來:“這是我的,你不可以玩我的東西。”這時候婷婷的媽媽見此情景,趕緊拉住婷婷的小手好言相勸:“婷婷,你應該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可以這麼小氣。”說著又從房間裏拿出另一個娃娃給瑩瑩玩,但是卻被婷婷狂怒地打掉在地上了,哭叫著說非要剛才那個小洋絨娃娃。麵對婷婷如此小氣的行為,媽媽終於失去耐心,把她打了一頓。

其實,婷婷的媽媽盡管把婷婷給打了一頓,但是並不會把婷婷的這個壞習慣給打走,沒有對婷婷進行正確的教導,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婷婷還是不會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

【媽媽這樣做】

與人分享不是自發的。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多孩子常常認為凡是她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她的。媽媽要幫助孩子學會分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做:

(1)要讓孩子明白分享的意義。

要讓孩子知道一份快樂,與別人分享就會多出一份快樂。而願意與人分享的孩子更加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孩子就會感到輕鬆快樂,而不懂得分享的人不善於關心別人,也不會得到大家的關心。

(2)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孩子思考的方式都是從自己出發,媽媽要幫助孩子多區分一下,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別人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會與別人的想法不一樣,自己想做的事,別人可能不想做等等。幫助孩子分清自己和別人,幫助孩子了解每個人的想法都會不一樣,不能強迫別人和自己玩。孩子隻有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區別,克服“自我中心”,才能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少一些矛盾,多一點和諧,獲得與人分享的快樂。

(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當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和他人一起分享的時候,要首先放棄不必要的焦慮心情。要明白,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獨立意識的覺醒其實是孩子成長的標誌,作為媽媽,首先應當喜悅地接納這一事實。對“占有”的意識增強的同時,他的語言能力又沒有發展到他可以很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感受,所以這個時候強迫他去和別人“分享”多半會遭到大哭和抵抗。

當孩子發生抵抗時,媽媽不要把目光盯在諸如“他怎麼變成這樣?”“這麼自私長大之後怎麼和人相處?”之類的問題,那樣除了帶給自己焦慮之外於事無補。媽媽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情況也許沒有你設想的那麼糟糕。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你在試圖理解他,這樣才會給以後的疏導創造良好的氛圍。

其實媽媽在分享的問題上,隻要孩子有一點表現,就要加以表揚,一次小小的進步就大力表揚,讓他喜悅地發現原來自己的行為可以讓媽媽如此快樂。這樣他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時會很容易回想起媽媽上次的反應,也會逐漸修正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