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壯,承擔著龐大的體重。
手指
成為蹄狀,腳部結構十分堅固。
釘狀龍
典型體長:長5米,高約1米;
又譯:肯氏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300~500公斤;
生存時期:晚侏羅紀,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1915年,命名了釘狀龍。但是,角龍類的開角龍的署名也是來自相同的希臘文字源,這兩個名字隻差一個字母,發音上可能會產生混淆。第二年,為了避免違反國際動物命名法規,又將釘狀龍改名為。
信息檢索:1910年,數種新恐龍被一個德國挖掘團隊在東非坦桑尼亞發現,沃納·詹尼斯發現了一個劍龍類化石,1915年首次敘述了釘狀龍。巧合的是,另一位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曾於1914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的一些零碎化石,被命名為長刺劍龍。科學發現,長刺劍龍有可能是釘狀龍的北美洲物種。
前肢
短粗的前肢載著沉重的身軀行走。
尾巴
長長的粗尾巴,上麵長滿尖刺,是最佳的防禦利器。
頭顱
頰齒呈獨特的鏟狀,齒冠不對稱,牙齒邊緣隻有七個小齒突起。
頸部
頸部較短,從頸部沿著後背直到尾巴分布著尖刺,貫穿著兩排甲刺。
後肢
高大粗壯的後肢承擔著龐大的腹部重量。
手指
進化成蹄狀。
樹息龍
典型體長:10厘米;
又譯:無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大約50~200克;
生存時期:侏羅紀晚期;
嵌合體爭議:樹息龍的模式標本最早是在的網絡上的論文中被描述的。但是,在描述之前,擅攀鳥龍已出現在科學期刊上。這兩個標本實在太相似而有可能是同一物種,而最先命名的名稱才有效。先出現在科學期刊的擅攀鳥龍暫時具有優先權,但問題是網絡上的命名是否可正式采用。
信息檢索:2002年8月27日,中國張福成等專家在《自然科學》上發表的論文描述了一種生活在樹上的虛骨龍類,這就是樹息龍。樹息龍的模式標本有化石化的羽毛輪廓。這個標本被認為是幼體,它隻有麻雀般大小。由於它是幼體,所以完全成長的樹息龍大小仍是個謎。
頭顱
小巧,有喙狀嘴。
尾巴
長長的尾巴,飛行中調整方向。
頸部
很短,十分靈活。
手指
前肢第三指最長,是第二指的兩倍長,而且有鋒利的爪子。
後肢
纖細有力。
前肢
長有羽毛,可以飛翔。
永川龍
典型體長:全長約10米,站立時高4米;
又譯:無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大約3.5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晚期;
嵌合體爭議: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提出永川龍與中棘龍是相同屬,但此理論沒有獲得其他科學家的支持。永川龍目前包含兩個種:模式種巨型永川龍和上遊永川龍。
信息檢索:1977年,中國四川省永川縣進行上遊水壩施工時,挖出一個幾乎完整的永川龍骨骸,然後又挖出更多的化石。這個幾乎完美的標本被命名為上遊永川龍。董枝明等人正式描述了它。永川龍性格冷僻,喜歡單獨活動,常出沒於叢林、湖濱,行為可能與今天的虎豹類似,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動物。
頭顱
頭顱略呈三角形而且又高又大,嘴裏長滿了鋒列的牙齒,就像一把把匕首,頭顱兩側有六對大孔,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頭部的重量。
前肢
很靈活,可以輔助攻擊獵物。
尾巴
尾巴很長,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奔跑時則要將尾巴翹起,作為平衡器用。
頸部
脖子較短,肌肉發達,力量十足。
後肢
又長又粗壯,適合快速奔跑。
手指
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三個利爪。
非洲獵龍
典型體長:大約8~9米長;
又譯:無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2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中期;
嵌合體爭議:大部分的研究將非洲獵龍分類在斑龍科內。以往斑龍科是一個“未分類物種集中地”,包含很多大型及很難分類的獸腳亞目恐龍。但近年經過重新定義後,它成為棘龍超科內棘龍科的姊妹分類單元。在2002年的一項專注西北阿根廷龍科的研究,發現非洲獵龍是原始斑龍科恐龍。
信息檢索:非洲獵龍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的。美國古生物學家保羅·塞利諾和其他學者將這些化石描述並命名在1994年。目前隻有一個種,名為阿巴卡非洲獵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尼日Abakan地區為名。
手指
手掌上有三個鋒利的爪子,能緊緊抓住獵物並劃開獵物的身體。
頭顱
頭顱十分碩大,恐怖的上下頜。
尾巴
又粗又長,保持著身體重心。
頸部
又粗又短的脖子,能將獵物輕易叼起。
後肢
粗壯有力,高挑的腿骨適合快速奔跑。
前肢
看似短小,力量卻很驚人。
約巴龍
典型體長:大約21米長;
又譯:酋巴瑞亞龍;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大約18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到牛津階,約1億64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
嵌合體爭議:約巴龍剛發現時,曾被認為是侏羅紀時期的恐龍。2009年,經過其他科學家重新鑒定地層的地質年代,應為約巴龍化石所在的地層應為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到牛津階,約1億64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約巴龍似乎是種非常原始的蜥腳類恐龍。
信息檢索:1997年,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保羅先生和他的小組在尼日爾共和國境內的撒哈拉沙漠挖掘出了約巴龍。約巴龍是以當地遊牧民族神話中的一種動物為名。由於現代大象可以短暫地用後腳站立,因此約巴龍也可以輕易地用後腳站立。
手指
前肢有一個鋒利的爪子,是防衛的武器。
頭顱
頭顱不是很大,牙齒呈勺子狀,非常適合用來夾住小樹枝條。
尾巴
比較細,相對身體而言,尾巴不是很長。
頸部
又粗又長的頸部,由12個脊椎骨組成,轉動不是很靈活。
後肢
低矮粗壯,主要承擔腹部和尾部的重量。
前肢
高大粗壯的前肢,承擔著胸部和頸部的重量。
鯨龍
典型體長:14~18米長;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大約12~20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中晚期;
嵌合體爭議:鯨龍的近親是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龍和巨腳龍。它們一起組成了鯨龍科,以往這個科的恐龍是一些不明的原始蜥腳下目。牛津鯨龍是從英格蘭牛津郡及拉特蘭發現的,年代為中侏羅紀的巴柔階,比模式種短體鯨龍所有的資料更多,被認為是另一個新類。
信息檢索:鯨龍是發現得最早的恐龍之一。1841年,在英格蘭懷特島郡發現了鯨龍的一節脊椎、肋骨及前肢骨頭,英國生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家及古生物學家理察奧雲為它起了名字。1870年,一具不完整的鯨龍骨骼又在英國牛津附近被發現。而1979年在摩洛哥發現的一根鯨龍的股骨長達2米。
前肢
柱狀的前肢,十分有力量。
尾巴
尾巴相對較長,包含有最少40節脊骨,是防禦的武器。
頭顱
頭顱很小,牙齒可能像耙子一樣,可以扯下植物的葉子。
頸部
頸部與身體一樣長,並不靈活,可以在3米的弧線範圍內左右搖擺。
後肢
更加粗壯,大腿骨約有2米長。手指有一個鋒利的爪子。
蜀龍
嵌合體爭議:蜀龍被分類為一種基礎蜥腳下目恐龍,蜀龍被歸類為鯨龍科。在1992年,董枝明將蜀龍改歸類於鯨龍科的蜀龍亞科。在1995年,保羅·阿普徹奇提出蜀龍屬於盤足龍科,如同侏羅紀的其他中國蜥腳類恐龍。在2002年,提出蜀龍是盤足龍科的非常原始物種。
信息檢索:1977年,蜀龍的化石發現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的下沙溪廟組。模式種是李氏蜀龍,1983年由董枝明、張奕宏、周世武等人敘述並命名。蜀龍的屬名來自於四川省的古名“署”,種名則是以戰國時代水利共程師李冰為名。目前已有超過20個蜀龍骨骸被發現。
典型體長:身長約10米;
又譯:無
食性:草食性;
推測體重:4~10噸;
生存時期:侏羅紀中期,約1億7000萬年前;
手指
有鋒利的4個爪子。
頭顱
有短而縱深的頭顱骨,鼻孔位在口鼻部偏低的地方,而匙狀牙齒相當結實。
尾巴
尾巴末端擁有尾棒,可能用來擊退敵人。
頸部
頸區較短,頸椎和脊椎的構造都很簡單。
後肢
明顯長於前肢,四足行走。
前肢
矮於後肢,肌肉發達,進化成蹄狀,以承擔龐大的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