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白堊紀時期1(1 / 1)

特暴龍

典型體長:10~12米長,頭部離地麵約5米;

食性:肉食性;

又譯:勇士特暴龍、勇猛特暴龍;

推測體重:沒有成年的體重數值,但推斷略低於暴龍,5~10噸

生存時期: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信息檢索: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1955年,蘇聯古生物學家葉甫根尼馬列夫將這正模標本建立為暴龍的一個種,種名在蒙古語中意為“勇士”,名為勇士特暴龍。

嵌合體爭議:特暴龍在暴龍科中的分類位置仍未確定。有些科學家認為特暴龍其實是北美洲暴龍的亞洲種,如果屬實,將使特暴龍成為無效的分類。其他的科學家則將它們列為獨立的屬,並為暴龍的姐妹分類單元。即使特暴龍與暴龍不是同種動物,它們也被認為有接近的親緣關係。

後肢

長而粗厚,將身體支撐為二足的步態,上有三根腳趾。

手指

有兩根細長的手指。

尾巴

長而重的尾巴可以平衡頭部與胸部的重量,將重心保持在臀部。

前肢

弱小的前肢與龐大的身體不成比例,擁有暴龍科中最小的前肢。

頭顱

顱骨長度超過1.3米,但小於暴龍。

頸部

頸部為S狀彎曲。

暴龍

典型體長:約13米長,臀高4米;

又譯:霸王龍、雷克斯龍;

食性:肉食性;

推測體重:約6.8~13噸;

生存時期:白堊紀末期;

信息檢索:屬於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最威武有力的品種,世界上已知最強的食肉動物。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采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他所發現的就是世界上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暴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

嵌合體爭議:科學家認為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對於亞洲發現的勇士特暴龍有些科學家認為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

除此之外,過去有許多暴龍科的種被歸類於暴龍屬,但目前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頭顱

頭骨沉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

後肢

粗大而有力,每隻腳有三個大腳趾,一個小腳趾,每個腳趾都帶有爪子。

僅有二指,也可能殘存第三指。

尾巴

長而重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也是強而有力的攻防武器。

前肢

前肢退化細弱。

頸部

頸骨較短,有9塊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頸部肌肉發達,適合扭動頸部撕咬獵物。

三角龍

典型體長:8~9米,臀部高度3米左右;

又譯:碎嘴龍;

食性:草食性推測體重:成年三角龍體重最輕的6噸,最重的可達12噸

生存時期:白堊紀晚期,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信息檢索:1887年發現第一個三角龍的標本,是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由一個頭顱骨頂部與附著在上麵的一對額角所構成。後來這個標本被交給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他認為該化石的所處地層年代為上新世,而該化石屬於一種特別大的北美野牛,最初將它們命名為長角北美野牛。

嵌合體爭議:三角龍是角龍科中最著名的一屬,角龍科是大型北美洲角龍類恐龍。多年以來,三角龍在角龍下目中的位置處於爭論中。混淆來自於三角龍的堅硬頭盾類似尖角龍亞科,而長的額角類似角龍科。在第一個對於角龍類的研究中,理察·史旺·魯爾提出兩個支係,一個往三角龍發展的支係,包括獨角龍、尖角龍;另一個支係包括角龍、牛角龍,這個假設使三角龍屬於尖角龍亞科。

手指

前腳掌有五個短蹄狀趾骨。

尾巴

又粗又長,有利於增強身體後部重量,保持平衡。

前肢

強壯的前肢,有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

頭顱

頭顱巨大,頭盾可長至超過2米,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置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米。

頸部

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明顯地實心、沒有洞孔,肌肉發達。

後肢

強壯的後肢,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蹄狀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