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城筆坊(1 / 2)

古城書畫界人,沒有不知道“管城筆坊”的。一條僻靜的街上,一個很小的門臉,一截短短的櫃台,櫃台上放著一長溜插滿毛筆的竹筆筒。筆坊的主人總是不見,有顧客來了,喊一聲:“有人嗎?”

聲音未逝,正在內間忙著做筆的主人,來不及解去圍腰,就笑吟吟地走出來了。

這就是管城,六十歲剛過,一頭白發,瘦精精的。掌櫃、夥計、筆匠,都是他一個人。老婆和兩個兒子在離城幾十裏外的青山橋鄉下,種田、種果樹、種大棚蔬菜,日子過得很豐足。

管城世代雖居鄉下,主要精力卻是做毛筆,技藝是祖傳下來的。他姓管名城,一般人不知道“管城”二字其實就是毛筆的代稱,《史記》裏說:“蒙(恬)將軍拔中山之毫,始皇封於管城,世遂有名。”二十年前,管城毅然從老家來到古城,開了這個筆坊,專製專賣各種不同型號的羊毫、狼毫、兼毫筆。做一支筆,須經一百多道工序,純以手工操作,選料精,做工細,筆之四德“尖、齊、圓、健”無一不備。書畫家用起來得心應手,有如神助,而且價錢公道,因此管城筆坊名聲日著。名聲是名聲,卻並不怎麼賺錢,但管城怡然自得。他本想讓兒子棄農來子承父業,年輕人卻不願意,整天傻子似地做筆,累不說,錢還少,劃不來!老爺子又死心眼,每一道工序都不肯馬虎,動輒就是粗聲粗氣地教訓一番,誰受得了呢?管城隻好獨打鼓獨劃船,一個人撐著筆坊,誰叫他愛的就是這一行呢!每日三頓飯,到街上小飯鋪去,利索;老伴半個月進城一次,為他洗衣、洗被,打掃裏外衛生。

老伴勸他:“累了一輩子,回家過幾天舒坦日子吧。兒子、孫子整天圍在身邊轉,幾多快活。”

管城說:“我離不開城裏這些書家、畫家,我得留下來為他們做筆。”

老伴歎了口長氣:“你這是何苦呢?”

“我喜歡。”

管城在書畫界有很多朋友,他們都習慣用管城做的筆寫字畫畫。為了感謝管城,不時地給他送來書畫佳作以表謝意。夜深人靜時,管城會在燈下,一張一張地細看這些字畫,看著看著,忍不住就要打幾個哈哈。這日子,滋潤!

古城書法家主席秋馳毫,在一個初秋的日子,忽然打電話來,中午請管城到府上小酌,並有事相求。

管城捶了捶酸痛的腰,得意地一笑,馳毫有什麼事相求呢?無非是請他做筆!他很喜歡這個四十歲剛出頭的書法家,自號墨雲齋主,為人謙和,字確實寫得不錯。幼承庭訓,秋馳毫從五歲開始習字,遍臨碑帖,功夫很紮實,特別是草書,學的是懷素,兼及張旭、孫過庭,已有自已的麵目,運筆於紙,如風雨驟至,颯然有聲,縱橫馳鶩,充滿著一種別有的韻味!

近午時,管城關了鋪麵,換了幹淨衣衫,坐公交車去了城南的秋府。

小院裏花木扶疏,清涼可人。

秋馳毫一直迎到院門口,然後,引著管城進了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