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一個千古之問: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1 / 3)

項劉之爭,楚河漢界。

劉邦奪得天下,成為漢朝的第一代開國皇帝,迄今為止已經兩千多年了。在這兩千多年裏,凡是讀過這一段曆史的人,都會從心底裏發出這樣一個問題來:為什麼這個天下讓劉邦得去了,而不是為項羽或者陳勝、吳廣所得?

在秦朝末年,四方動亂之時,曾經有許多股起義造反的軍隊在中國大地上活躍過,展示過自己的實力。其中最大的當然要算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軍,以及項梁、項羽的舊貴族造反隊伍。還有就是這個沛人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劉邦的出身是農民,後來當上了沛縣一帶的泗水亭亭長,這個職務從今天來說隻不過是個鄉鎮的治安助理。他代表的是什麼,也許是比陳勝、吳廣這些雇農再高出一些層次的富裕農民階層的利益?

比這三支隊伍小些的還有:鄱陽湖一帶的吳芮、英布;江蘇泗陽西北的秦嘉、銍縣人董絏,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縣人丁疾,高陽人酈商,沛縣人王陵(在南陽起義),昌邑人彭越。還有的就是齊、趙、燕、韓、魏這些被秦消滅的六國貴族後人所組織的起義或響應起義的部隊,像張耳、陳餘和田儋等就是。

許多讀者所以有這個疑問,是因為劉邦這個人存在著太多的缺點和品質上的問題,因此我們往往從心底裏生出了這樣的念頭,天下本不該是劉邦這樣的人得的。似乎如果這天下讓項羽得去,反而更合理一些,李清照曾有詞雲: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憶項羽,不肯過江東。對於項羽兵敗之後不肯也不敢去見江東父老的愧疚,以及這種愧疚中表現出來的骨氣,令曆代文人稱讚有加。

說實在的,對於這三支起義軍的三位統帥而言之。無論是陳勝也好,是項羽也好,也都有著許多品質上的毛病和政策、策略上的缺陷。項羽品質上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暴虐和政策上的屠民、屠降卒、燒毀阿房宮、弑義帝都是十分致命的缺憾;而陳勝呢,刻薄寡恩、不會用人也不懂得戰略戰術,剛打下一個大城市就想要稱王稱帝,並很快忘記了他的那幫子農民兄弟,都是這個雇工的局恨性。

不過,要說起這個劉邦的缺點來,恐怕一點也不比項羽他們來得少。

一、不讀書、不務農,從小就是個不大幹正事的小混混,說他是流氓有些過分,說他是個準無賴比較確切。

二、好酗酒,好搞女人,在沒有結婚之前就與鄉間的王媼、武婦和曹女有染,而且讓曹女懷上了孕,生了一個劉肥。至於好酒,更是出了名的,一些想來投靠他為他效力的人來見他時,往往都能看到他喝醉了酒,讓美女在替他洗腳的場麵。

三、對自己的老父親是不怎麼尊敬的。從小因為逃學與不務稼農與父親不睦,在項羽捉住了他的父親、妻子,將他的父親置於俎上,推至澗旁,向他厲聲喊道:

“劉邦聽著!汝若不肯出降,我便烹食汝父!”而劉邦的回答卻是:“我與項羽同事義帝,約為兄弟,我翁就是汝翁,必欲烹汝翁,請分我一杯羹!”雖說這種喊話有著策略計謀在內,也讓人覺得這個劉邦對於他老子的死是無所謂的。

四、對自己的子女是不怎麼愛護的。在彭城兵敗,他帶領殘兵敗卒在逃亡過程中,有楚將季布追來,他怕車載太重,會影響速度,被敵軍追上,就將自己的一對兒女扔到車下。夏侯嬰不忍心又將他們抱上來,結果被他連扔了三次。由此可見,他為了顧惜自己的性命,根本不管兒女們的死活。

五、當然,他對自己的妻子(呂氏)也無從說是專一,先有曹女,後有戚姬和薄氏,見一個愛一個,對於那些諸侯國的王妃,隻要把這個國家滅了,有好的女人他一個也不會放過。

六、對於自己的部屬也十分簡慢,十分的不尊重,不高興的時候竟然亂罵,叫他們“豎儒”、“齊虜”等等,尤其是對於有些硬脾氣的人,不肯向他說軟話的人,像周昌,為了侮辱他,竟然將他當作馬騎。

七、記恨不忘。與老父親的矛盾,本來是管教他不聽話的問題。而他的嫂子有一次沒有讓那群狐朋狗友吃飯,是有怕如此供應下去把家會吃窮了的顧慮。對此他一直耿耿於懷,到死不忘。拿他對他的父親而言之,家族中所有的人都封賞了,卻把他老爹的“太上皇”封號給“忘了”。即使是封了之後,有一次舉行宴會,還當眾羞侮他的父親:“從前大人常說臣兒無賴,不能治產,還是仲兄盡力田園,善謀生計。今臣兒所立產業,與仲兄比較起來,究竟是誰多誰少呢?”把父親鬧了一個大紅臉,無法回答;至於他的那個寡婦嫂子,隻因為這一個過錯,就不肯封他的侄兒為王,老父親來求他時,他氣哼哼地說道:“兒並非忘懷,隻因信母度量狹小,不願分羹,兒所以尚有餘恨呢!”最後還是看到老父親不高興,才不得已封了大哥大嫂的兒子劉信為羹頡侯,就是賞給侄兒一杯羹的意思。可見他的度量並不比他的大嫂大多少。

八、特小的心眼。他被項羽第二次包圍在成皋(還沒有形成包圍),他害怕了,就隻身從成皋逃出,跑到韓信在趙國的營地,先進營帳,拿了韓信的兵符印綬,才接見韓信,為了是怕韓信在他失利時對他不忠;丞相在關中數年,勤勤懇懇,忠心不貳地輸送新兵,運送軍糧,他卻一直對蕭何不放心,怕他在關中對自己有所不利,最後蕭何警覺,隻好把自己的親信與家丁都送到前線向他表示忠誠,這才讓他釋疑。

九、極其的自私。他愛戚姬,就認為她什麼都好,幾次想廢掉劉盈這個太子,而改封如意兒為太子。其實劉盈並沒有什麼過錯;而為了撤掉預先封賞的異性王,換上一色的劉姓同姓王,不管諸侯王有沒有謀反,都借機除掉他們,他認為隻有全部由他的劉姓來掌控天下,他才得以心安,才能夠天下太平。

十、最為明顯的是他依然逃脫不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局限,等天下一統之後,馬上就想到要誅殺功臣,幾乎是在楚王項羽被他殺掉的第二天,他就想到了他削掉韓信的兵權,並將他遷為楚王。臧荼、韓信、彭越、英布、張敖、盧綰,這些諸侯王一個一個地被他除去,都是證明。這還不算,連最忠於他的丞相蕭何都曾被他關進了監獄,而他的妹夫樊噲,也算得上是忠誠於他的了,在他臨死之前,聽信了別人的誣告,還派陳平、周勃領兵去追殺他。

就是這樣一個近似於無賴的劉邦,竟然超出了陳勝吳廣和項羽之上,得到了天下。這是否是一個異數,或是一個偶然呢?

在他得到了天下之初,有一次舉行宴會,他自己也曾提出了這一個問題,讓眾臣僚來回答。他問道:“列侯諸將,佐聯得有天下,今日一堂宴會,君臣同聚,最好是直言問答,不必忌諱。朕卻有一問,朕何故得有天下?項氏何故致失天下?”